译者序
卓别林,世界电影史上一个绕不过的名字,当之无愧的“喜剧之王”。就像他的电影一样,卓别林的一生也是跌宕起伏,充满戏剧性的。
他塑造的那个流浪汉形象,穿着一条鼓囊囊的裤子和一双大皮鞋,头戴圆礼帽,嘴上长着一撮翘胡子,拿着手杖,像鸭子一样走路……这个可爱又可笑的小丑形象,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爱。而这个天真、幽默、乐观、随遇而安的形象的出现,与卓别林早年的悲苦经历不无关系。
卓别林生于英国,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开始分居。七岁时,他被送入一家孤儿院,几周后又被送入一所收养孤儿的学校。不久,他离开孤儿学校,完全成了一名流浪儿。他当过报童、店员、小贩、佣人、吹玻璃的小工人,还在游艺场扫过地。
1913年,卓别林随哑剧团去美国演出,被美国导演看中,从此开始了电影生涯。1914年,在影片《阵雨之间》中,卓别林第一次向观众展现了著名的流浪汉形象,这一形象成为卓别林喜剧片的标志,风靡欧美几十年。
卓别林奠定了现代喜剧电影的基础。他一生共拍摄了八十余部喜剧片,其代表作有《淘金记》《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等。1972年,卓别林被授予奥斯卡终身成就奖,因为他“在本世纪为电影艺术作出不可估量的贡献”。他还获得了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时间最长的起立致敬,当时,会场内所有观众整整起立鼓掌了五分钟。
卓别林是二十世纪最引人注目的文化偶像之一。1975年3月9日,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授予卓别林不列颠帝国勋章,从此人们开始称呼卓别林为爵士。
本书作为卓别林的亲笔自传,细致入微地描绘了他的一生,包括辉煌的事业历程,也包括被某些人诟病的私生活;既有具体事务的记录,也有内心的喜怒哀乐和深层思考。
作者的语言十分生动幽默,因译者水平有限,恐未能将原作中诸多令人会心一笑的细节之处一一展现,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希望读者能够从译文中略微领略到原作的风采。译文中错误和疏漏之处在所难免,真诚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译 者
序 幕
在威斯敏斯特桥还没有通车的时候,肯宁顿路仅仅是一条很窄的小路。从桥头那儿开出一条新路直通布赖顿区,已经是1750年之后的事情了。我的童年几乎都是在肯宁顿路上消磨的。新路开通之后,那里出现了一些有着临街阳台的高档房屋,居民们没准还从那些围着铁栏杆的阳台上看见过乘着马车亲临布赖顿区的乔治四世。
到十九世纪中叶,那些房子大多都已经变成住房和公寓,论间出租,十分残破。不过其中一些住着医生、富商和歌舞剧名演员的房子还是原样。在肯宁顿路上,每个周日上午,你都可以看到歌舞剧演员坐着自家的马车去兜风。他们可以一路奔驰十多里,甚至到达诺伍德或默顿,回途时再边走边停,光顾各种酒馆。
那时我十二岁,经常站在肯宁顿路的巨盅酒馆外,乐此不疲的看那些声名显赫的先生们从他们的马车上跳下,走进那个聚集了歌舞剧名演员的酒馆休息室。演员们真是风头正劲,格子花样的衣服穿在身上,灰色的礼帽戴在头顶,钻戒和领带上的别针闪闪发光。午后两点,这些顾客全都会走出酒馆,因为那儿要关门打烊了。他们在开一会儿玩笑后彼此告别。在这时有的人会故意摆出一副姿态,那样子挺惹人笑的。我觉得这非常有趣,一直目不转睛地盯着他们看。
就像太阳躲进云雾里一样,所有人都走了,那之后,我才向肯宁顿路后面走去,走向那排破旧荒凉的房子,走到波纳尔弄三号,走上那条通向我们住的顶楼的楼梯,它就像要倒一样在不停摇晃。进了屋子,桶里的脏水和破烂的衣物让人一见就觉得泄气,空气也很污浊。这屋子最多也就十二英尺见方,脏乱的盆和茶杯摆满了墙角的桌子,被母亲漆成白色的旧铁床刚好放在低矮的墙根那。一个小火炉摆在床和窗户中间,床脚那儿放着一张扶手椅改装成的单人床。这就是我哥哥雪尼睡觉的地方。他那时去出海了。
母亲不知什么原因没收拾屋子,所以屋子里的氛围在那个周日更使人压抑。母亲是个性格开朗的人,也很有情致,那时又不满三十七岁,还年轻。以前,她总是把这简陋的顶楼整理得干干净净,看起来十分舒适。尤其在冬天的周日,我一醒来就能看见收拾得很整齐的小屋子、小火炉里熊熊燃烧的火和炉台上冒着热气的水壶。在母亲乐滋滋地在我身边忙碌的时候,这个屋子总让人感觉很舒服,开水倒进陶制茶壶的声音温柔而深沉,我就这样在屋里看着每周的滑稽连环画。这宁静的周日早晨的一切,都是我所享受到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