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马雷斯及其附近的山区
从高山之巅盯视,然后像晴天霹雳般地扑下。
——引自坦尼森的诗作《鹰》
非洲战争的格局在变化。卡萨布兰卡会议的结果之一是亚历山大的职权扩大了。2月17日,他被任命为在法属非洲作战的盟国部队副总司令。由艾森豪威尔下达的任命通知还包括以下两点:
1.此项任命于2月20日生效,在这一天你将接管在突尼斯作战的一切盟国前线部队的指挥权,包括在突尼斯指挥美国和法国部队作战的英国第1集团军、英国第8集团军以及可能置于你指挥之下的任何后备部队。
2.你的任务是及早消灭在突尼斯的一切轴心国部队。这项命令正式承认了这样一个事实:这两个战场正在逐步地统一起来。“火炬”作战行动从开始宣布之日起就一直有利于蒙哥马利。盟国对隆美尔后方的这一威胁是长期存在的,它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益增大。但德国人此时却把物资供应重点从第8集团军当面的德军转向第1集团军当面的德军,因而使德国的非洲军团在最危难的时刻得不到物资供应。这些事态发展产生了无法估量的重大影响。而亚历山大的晋升又正好发生在这两个以前独立的战场开始互相直接影响之际。战场的统一过程日益明显,到最后的象征性战役到来时,两个集团军所属的各师肩并肩地沿迈杰尔达河谷挺进,向突尼斯市发动了闪击式的进攻。
时间和空间的这种逻辑也适用于敌人。隆美尔已把他的集团军从的黎波里周围的复杂地形中解脱出来。到2月初,大部分德军已在马雷斯防线站稳脚跟了。隆美尔与突尼斯德军指挥官冯·阿尼姆之间的责任界限正好定在加贝斯隘口的北面。第21装甲师已经进入冯·阿尼姆的辖区之内,这样,两条战线互相交错起来,而它们彼此靠得越近,就越能从“内线”的运用中得到好处。然而不幸的是,这两条战线之间的协调关系由于最高统帅部里缺乏和谐而被削弱了。隆美尔撤出的黎波里过于突然,使意大利人十分不快,因此,意大利人、凯塞林(南线德军总司令)和希特勒的参谋机构全都对他有意见。1月26日意军最高统帅部发出一份电报指示隆美尔说,鉴于他的健康状况不佳,由梅塞将军来替换他,梅塞曾在俄罗斯指挥过意大利远征军。此外,冯·阿尼姆的性格与隆美尔差异很大,这也妨碍了他们同心协力地指挥作战。德军会师后其力量本应大大加强,但事有凑巧,由于一系列的人事因素,德军的力量反而被微妙地削弱了。
与此同时,善于指挥多国籍部队的亚历山大,正着手把分散的第1集团军结合成一个整体,并在第1集团军与第8集团军之间起到桥梁的作用。
隆美尔的健康状况的确不佳,不过他却一点也不气馁。2月8日,他给妻子写信说:“我决定,不管自己的健康状况如何,只有在接到命令时才放弃对部队的指挥。”实际上,他很快就发动进攻了。从这次发动进攻的原因以及进攻路线可以明显地看出两条战线的相互影响。简言之,这次进攻的目的是要击溃在突尼斯西南部的英美军队,使他们不可能从加夫萨冲出,将刚刚会合的德国军团重新隔开。这次作战的高潮(由于阿尼姆不喜欢隆美尔而受到很大影响)是隆美尔在卡塞林隘口取得了一次辉煌的、著名的胜利。隆美尔在这里使美军遭到了一次惨败,使总的战况显得胜负未定。主要突击是在2月20日发起的,但是德军第10装甲师(来自冯·阿尼姆的部队)在卡塞林隘口外的塔莱遭到一支“弱小的英军部队”(主要是英国的第24装甲旅)的拦截,该师对隆美尔产生了信任危机。2月22日,第10装甲师以及隆美尔从埃及带来的非洲军团部队从他们挺进的最远点退却了,此后德军的威胁就渐渐消除了。
在研究蒙哥马利的时候,我们要提一下卡塞林战役,这次战役清楚地表明了第8集团军和第1集团军是怎样开始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亚历山大于2月19日就任了他的新的指挥职务。卡塞林战役于2月20日开始。蒙哥马利说,在那一天,“亚历山大给我发来一份紧急求援的电报,强烈要求我尽一切可能对敌人施加压力……”。这时,蒙哥马利的部队已经进入了突尼斯,第7装甲师已经和第51师的一个旅一起到达了本加尔丹。但是没有迹象表明第8集团军的战线上有什么大的战斗活动。关于这一点,隆美尔在他的《书信文件集》中说得十分清楚,他是这样描述2月22日的情况的:“13时左右,我会晤了凯塞林元帅……我们一致认为继续进攻……不会有任何胜利的希望,因此决定逐步停止这一攻势。”蒙哥马利在他的《回忆录》中这样写是带有几分骗人味道的:“我加快了行动的速度,到2月26日,我们施加的压力明显地使隆美尔停止了对美军的进攻。”在这里他终于公开表示,这两个集团军已被当成一个整体看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