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二十世纪军政巨人:蒙哥马利传(59)

二十世纪军政巨人:蒙哥马利传(59)

作者:冯云峰

但是德军的进攻计划和实施却肯定不是什么杰作。隆美尔甚至在大炮开始射击以前就多少放弃了希望。他本来想在北面发动进攻,那里虽然需要事先进行精心布置,但有可能达成突然性。但后来他似乎是把决定权下放给了他的部属梅塞、齐格勒(非洲军团指挥官)和即将发动进攻的第10、15和21装甲师的指挥官。这几个人共同选择了南面作为发动进攻的地点,这里虽然坦克可以顺利开进,但英军反坦克炮也在这里等着它们。这样,英军就在3月6日早晨的薄雾中看到两群德军坦克(第15和21装甲师的)从马雷斯防线内陆一端的群山中开出来了,沿着梅德宁与图坚之间的公路摸索前进。大约在同一时间,第51高地面临着德军第90轻装甲师和意军斯皮齐亚师步兵的进攻。接着,又发现一支敌装甲部队——第10装甲师从哈卢夫隘口向梅德宁冲来。

英军的野战炮和中型炮对轴心国部队进行了无情的轰击,而反坦克炮则尽可能地直到最后一刻才开火。英军的阵地并没有遭到任何突破,到中午时分,敌人就向后撤退重新编组了。英军还观察到,德军的坦克和步兵之间的协同很差,非洲军团已丧失了它往常所具有的那种战斗力。敌军的这种表现并不奇怪,因为克拉默将军在战斗前夕才从齐格勒将军手中接管了非洲军团;在战斗中梅塞将军似乎并没有“亲临现场”指挥;在失败的“公牛头”攻势中受到很大震动的德军第10和21装甲师刚奉命作为进攻部队就开始向进攻出发线移动。

重新编组也没有给德军带来什么好处。由于3月6日上午遭受了失败,敌三个装甲师指挥官在一起协商后,决定派步兵在坦克前面推进。这是一种绝望的行为。敌人的步兵被英军的炮弹打得焦头烂额,他们坦克的进攻也是半心半意的。“于是,隆美尔在下午8时30分下令结束他在非洲进行的最后一场战斗。”一些统计数字很能说明问题。在这一天断续的战斗过程中,英国炮兵发射了约3万发炮弹。英军损失轻微,而隆美尔则伤亡了635人,更为严重的是,损失50多辆坦克。——实际数字很不准确,蒙哥马利在他的《回忆录》中声称,德军损失了52辆坦克,但《英国官史》则谨慎地说“在44辆至56辆”之间。

对蒙哥马利持批评态度的人往往把他所取得的一切胜利都归因于他在武器装备上占有优势,把他的一切失败都归因于他指挥不当。这是不切实际的。当然,蒙哥马利肯定不是没有缺点;但同样肯定的是,他在梅德宁战斗中所取得的胜利不能简单地用武器装备占优势来解释。有关这方面的数字如下:英军第30军拥有坦克300辆、反坦克炮460门、野战炮和中型炮350门。德意军队相应武器装备的数目比英军少得多。毫无疑问,蒙哥马利的各种武器都占有明显的优势。但是一个研究人员解释一场战役就和一个专家解释一种书法一样,应当注意其突出的特点和总的风格。梅德宁战斗是蒙哥马利在最佳状态下打的一场最适合他胃口的战斗,因而为鉴赏家提供了一个最完美的标本。在这场战斗中没有出现任何足以损害整体的缺陷,而哈勒法山战役则因最后阶段的指挥有缺点而受到了损害。

蒙哥马利的指挥才能就要接受一次更加严峻的考验。马雷斯防线是法国人在其兴盛时期修建的,用来防止意大利人入侵突尼斯。它从大海向内陆延伸22英里到达迈特马泰山麓,而荒凉高耸的迈特马泰群山则把防线向西延伸直到沙海。此外,在与济格扎奥干河(马雷斯防线的核心)和泽萨干河(在梅德宁战斗中,第51高地师曾驻守这里)之间是泽乌斯干河,这是一个很有用的前哨。德国人接管防线后,逐步弥补了防御工事的缺点。例如,法国人修建的钢骨水泥掩体面积太小,不能安装德国的大型武器;而防线上有许多哨所则大得足以安置一个营。经过德国人的一番改造后,这条小型的马其诺防线即使不能说坚不可摧,至少可以说很难突破。在泽乌斯干河和济格扎奥干河之间修建了许多前哨阵地,而济格扎奥干河本身则变成了一道令人生畏的防坦克障碍,其平均宽度为60英尺,高度为8~20英尺。它也是一条水道,有些地方水流宽30英尺,深8英尺,还用大量地雷(计有10万颗反坦克地雷、7万颗杀伤地雷)和19英里长的铁丝网来加强这一天然障碍。济格扎奥干河的两岸都被劈成陡坡,但不难发现可能的强渡地点和组织相应的大炮和迫击炮防御火力,也不设置机枪来掩护固定路线的渡河。以上就是马雷斯防线的情况。但是实际上,这里并不是通往西面的唯一路线。在迈特马泰群山之中还有许多狭窄的、弯弯曲曲的小道可以通行,而且似乎没有什么人工防御设施。最后还有“不能通过的”沙海,在沙海的那一边是泰拜盖隘口,通过这个隘口可以到达哈迈平原、加贝斯和大海。敌人已经在这个隘口布设了地雷和铁丝网作为预防措施,尽管没有马雷斯防线本身那样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