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没有必要对双方官兵在这场战役中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评说过多,我倒喜欢一个比较低调的故事结尾。这个结尾是霍罗克斯将军提供的。他在战役结束后不辞辛劳地看望了澳大利亚第9师师长莫斯黑德将军。在评价参战部队的战绩时,这个师是个关键,而霍罗克斯来看望莫斯黑德的目的也就是为了对他的师的战绩表示祝贺。莫斯黑德回答得很简单:“谢谢你,将军。我的士兵是很认真的。”
第五章到达非洲海岸
蒙哥马利对阿赖曼战役的后果缺乏远见,就像1944年6月6日在诺曼底登陆的那些盟军官兵一样。“这支为进攻欧陆专门进行准备和训练的军队,长期以来把全部精力都贯注在登陆这一件大事上去了,以致未能(也许是不愿意)设想一下登陆以后的事态发展。”换句话说,蒙哥马利的全部精力都用在“战场上”打败隆美尔,筹划“突入”、“混战”和“突破”这些首要的问题上去了,以致(根据所发生的事件来判断)未能分出一部分精力来预先考虑战斗结束之后可能面临的种种局面。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在9月14日发布的《关于士气的命令》中,还是在10月6日发布的《关于领导的命令》中,还是在10月19日和20日就“轻步”作战行动向高级军官所作的最后讲话的提纲中,还是在10月23日向第8集团军官兵发布的私人文告中,他都没有提到在这一精心布置的战役结束之后应当做些什么事,而只是含糊其辞地说了些诸如“一般的‘打扫战场’”以及“彻底打败敌人,直至把他们赶出非洲”之类的话。蒙哥马利后来曾写道:“我认为领导必须了解他自己的要求是什么,必须明确他的目标,然后竭尽全力去达到它。他必须让每个人都知道他的要求和基本方针。他必须给予强有力的指导和明确的领导。”事实上在阿赖曼战役中,无论是在追击敌人之前,还是在追击期间,他都没有按他自己提出的上述要求去做。当时,战场上混乱不堪;部队临时凑合着行动;供应中断,一切供应都显得“太少和太迟”;发生一连串小的失误(凡是指挥官没有明确决心的军队,都会由于这些失误而造成损害)等等,这一切都是从11月4日开始出现的。这些混乱情况同那种有远见的、周密细致的战役准备(正是有了这样的准备,才取得了持续12天的战役胜利)相比,形成多么奇怪的对照呀!利德尔·哈特在编辑《隆美尔书信文件集》时曾评论说:“追击的最关键时刻是11月4日的白天和夜晚。在这段时间里,敌人几乎是不可能跑掉的。”因此,这样说一点也不过分:正像隆美尔在他进攻的头几个小时内就输掉了哈勒法山战役一样,蒙哥马利在他获胜后的头24小时内就抛弃了他的全部胜利果实。
11月4日拂晓时战场上的情况,在《印第4师战史》中有一段激动人心的描写。该师第5旅在泰勒阿卡基尔以南实施夜间进攻中曾经对“突破”走廊的两肩之一进行了掩护。
东方刚破晓时,步兵进入了被突破的敌人阵地。呈现在他们面前的就是地图上多次见过的腰形山脊。阵地上的大炮都毁坏了。前面远处,有几个人在疯狂地奔跑着,显然想寻找躲藏的地方。运输排的士兵出去把他们带了回来。然后,从东面传来了轰隆轰隆的响声,那响声越来越大。一会儿,坦克冲出来了,成百辆坦克经过突破口向西面、北面猛冲而去,追杀敌军。
但坦克的轰隆声很快就减弱了,它们并没有冲得很远,也没有进行杀戮。
图克可能是第8集团军中最明智、最有洞察力的师长。11月3日那天,他就命令印度师未投入战斗的两个旅做好准备,一俟突破成功即进行追击,“因为我们知道眼下我们是唯一精力充沛的有沙漠作战经验的部队了……。”他们准备快速前进到大约250英里以外的哈里法耶隘口,在那里夺取像贝达福姆战斗那样的胜利。他们的意图是,11月6日一早就到达哈里法耶和萨卢姆,但是,正如图克在他的《向战斗前进》一书中所说的,“他们并没有进行追击。在拥挤不堪的走廊上,重型坦克和大量步兵沉闷地行进着,没有什么心急火燎的紧迫感。”可以认为,这些话反映了一个感到失望的人的气愤心情,但却是事实。正像在诺曼底登陆的一些部队在总攻日后一天需要有人加以驱策才会前进一样,阿赖曼战役结束后的疲倦的官兵们也有同样的可以理解的表现,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已经作战了将近两个星期,几乎没有睡过觉。(特别是对装甲部队来说,黑夜并不意味着可以休息。加油、重新装载弹药和进行必要的保养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在这个时刻,实施坚决的领导和遵守“既定行动模式”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关于这方面的参谋工作都没有作。阿赖曼战役的档案中有多处提到缺少有效的交通管制,因而各个向前推进的师只好依靠自己的宪兵分队来维持交通秩序(大多数宪兵在防守地雷场上的通道时也曾度过了许多个不眠的、充满危险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