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对于英国人来说,其他地方更重要,比如:汉堡、不来梅、埃姆登等港口;久经苦难的荷兰、丹麦、挪威。要夺取柏林和扫清这广大地区的敌人,则需要美军的大力支援(实际上,当艾森豪威尔批评蒙哥马利在战役的最后阶段动作甚慢时,蒙哥马利曾激烈地反驳说,这是由于从第21集团军群中抽走了美国第9集团军的缘故)。但在1945年春天,让大量的美军去给蒙哥马利的桂冠上增添光彩,这做不到,在激烈争论这个问题的前几个月中更是如此。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更为重要的考虑,这种考虑可以用“日食”一词来概括。“日食”是盟国关于胜利后瓜分德国的计划的代号。这个计划由来已久,盟军最高司令部参谋长对此特别重视。早在1943年9月,由代表英国的威廉·斯特朗爵士、美国驻伦敦大使怀南特和苏联驻联合王国大使古谢夫组成的“欧洲顾问委员会”就确定了这个计划的大概内容,最后建议战败的德国应分成三部分,分别由英国、美国和俄国占领。当然,还提到了许多细节问题,这里就没有必要一一叙述了。总之,这就是在雅尔塔会议上提出并得到批准的基本计划,只是有一项重要修改,即也划给法国一块地盘。重要的一点是,该计划还提出了得到各方同意的处理柏林问题的建议。就像整个德国一样,柏林也将被瓜分为几个区,每个区由一个同盟国占领。但是柏林城本身将在俄国人控制和支配的区域之内。
蒙哥马利及其上司当然知道这项计划和协议的具体内容。实际上,希特勒和有权看到落入德国人之手的一幅“日食”地图的少数几个人也知道这些事。约德尔司令部译制的该计划副本已在科尼利厄斯·瑞安所著《最后一战》(科林斯公司,1966年版)一书中刊印出来。该计划由德·甘冈1945年1月签署。
令我奇怪的是,在那些评价蒙哥马利(实际上是丘吉尔)当时思想的出版物中,“日食”计划很少出现。事实是,1945年2月11日雅尔塔会议就批准了“日食”计划,这个计划的一切内容对后来必须由英美集团作出的军事、政治决定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有一点难以理解,首相和陆军元帅蒙哥马利所认为的那种第一个进入柏林的短期的政治上的好处怎么能和下述明确无误的事实相比:根据无法否认的、俄国人必然要向全世界公开的协议,西方进入柏林的大批部队必须很快地不体面地撤出去。
艾森豪威尔天真幼稚吗?还是蒙哥马利被柏林的鬼火迷住了呢?事后我们才认识到,俄国人决心不惜一切代价进入该城,他们手中握有确保长期占领的契约保障;他们有意志、也有力量在德国人垮台和其后的时间里,在被摧毁了的德国及其首都的俄国所得的那一部分土地上建立并保持冷酷无情的统治;在德国“无条件投降”以后,英、美复员的部队将比俄国人愿意遣散的部队多得多,兵力优势在俄国人一边。十分有意思的是,在对西北欧战役进行总估价的《西线的胜利》这本书的最后一章中,英国官方历史学家无保留地站在艾森豪威尔一边,而不是站在蒙哥马利一边。
蒙哥马利在渡过莱茵河之后,迅速猛烈地向东挺进,但不如美军的挺进那样引人注目。在美军的军史中必然永远记载着这样一件事:当布莱德雷的第12集团军群进击到鲁尔附近并以两路大军夹击帕德博恩时,所俘虏的德军数目比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任何一次战役所俘虏的敌人都多。斯大林格勒战役也好,突尼斯战役也好,在统计数字上都不能与之相比。德军陆军元帅莫德尔自杀,另外30名将级军官和32万德军当了俘虏。第21集团军群向易北河挺进并非易事。在易北河作了短暂停留后,从易北河渡口到波罗的海的最后冲击(第6空降师比俄国人早到维斯马不过几个小时,这样就使丹麦、荷兰和德国北部的大部分地区免遭俄国人的渗透。)也是困难重重。虽然没有发生大规模战斗,但是各师的官兵却尝到了德国的少年和军士、军官训练营手中的“装甲拳头”(德国人的一种相当于火箭筒的兵器)的滋味,这些德国人被纠合在一起沿着盟军的进军路线设置障碍点。在这些最后的日子里,登普西在他的第2集团军前线部署了大约1000辆坦克,其中至少125辆被德国人击毁或重创,而大约500多辆受损严重,不能再用。对这最后几周中荣获维多利亚十字勋章的军人的调查,与对1918年8月初以后英军的进军情况的调查一样,是非常有教益的。那是这样一种时刻:胜利似乎近在眼前,但死亡的阴影仍在道路的下一个转弯处徘徊。蒙哥马利的部队自始至终保持高昂的士气,当然,他们当中有些人已经疲惫不堪。最后这些日子表明蒙哥马利是相当了解他部下的精神状态,他说服部下相信希特勒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未达目标前不能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