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怎么说,蒙哥马利的上述设想从其诞生之日起就遭遇厄运。军事上即使百分之百地可行,政治上也绝对不可行。艾森豪威尔将实情一语道穿,8月23日他对蒙哥马利说:“美国公众对这种做法绝不会赞成,而舆论足以赢得战争。”不仅美国公众不赞成,也很难想象罗斯福、马歇尔和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会同意这种在大西洋彼岸的人看来像是极大的背叛行为。虽然艾森豪威尔曾不止一次地提醒蒙哥马利注意,但蒙哥马利似乎从来未能抓住关键所在。蒙哥马利幼稚天真、不能察觉下述事实:这就是在高层战略中,政治因素有时会与纯军事考虑具有同样的重要性。
遭受挫折、闷闷不乐的蒙哥马利决心参加一次战斗以表明他也能像巴顿一样迅速前进。他得像巴顿一样毫不留情地“确定”他的供应数量(从一个身负重任的高级指挥官应该如何行事来看,巴顿确定供应数量的做法是经不起检查的)。蒙哥马利制定了一个配给计划,切斯特·威尔莫特对此曾有简明扼要的描述:
第2集团军于法国北部向前推进的过程中,第12军之所以能跟上第30军,因为第8军和蒙哥马利几乎所有的重型、中型大炮和高炮都留在了塞纳河以西。9月初,第21集团军群的所有储备物资都上了路。进港物资从每天1.6万吨减至7000吨,这样,运输车队就能从卸货船,向前方转运物资。可是,此时1400辆英制三吨卡车的发动机(包括这种卡车的所有更换用的发动机)的活塞都出了毛病,使这些卡车成了一堆废物,这一令人震惊的事实几乎抵消了上面所取得的一点机动余地。这些卡车本来可以向比利时边界地区每天运送800吨物资,足以维持两个师之用。后来采取措施减少加拿大第1集团军的每日供应吨位,从英国调来新的运输车队,还采取一些临时措施,例如在坦克运输车的两侧焊上钢板,使之增加运载量。这样,第21集团军群才能够向登普西的两个军提供足够的补给品,使其进入了比利时,到达布鲁塞尔和安特卫普。然而,光靠第21集团军群自身的力量,已不足以再向前推进了
蒙哥马利决心克服一切不足向东突进。他对待军官的指挥能力,就像对待汽油问题一样十分细心。他起用了霍罗克斯以激励第30军。霍罗克斯曾把自己充沛的精力倾注于北非的进攻作战之中。他在比塞大港的一次空袭中身负重伤,在英格兰的一家医院住院时,医生曾警告他再也不能上战场了。但“就在几天之内,他那饱满的精神和火一般的激情就改变了该军的面貌。他身材瘦高,满头银发,面孔清癯,眼睛炯炯有神,有一双善于表达思想的手。在自己部队中的一言一行俨然是一名将军,但更像一个预言家”。那些在电视中看到过霍罗克斯并对其是否具有感人的超凡魅力表示疑虑的人,对他在战争中的作用不应有任何怀疑。像其他许多曾在他手下服役过的人一样,我认为他能鼓舞人心。现在,在“蓝上衣”作战中,他确实使人受到鼓舞。且不论他是一位先知,还是一位将军,他的话具有强大的说服力,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蒙哥马利的坦克部队在一周之内向东横扫了250英里。在地图上用粗大的箭头表示的冲杀看起来的确壮观,但明眼人一看便知,大部分进军都是机械化奔驰,同美国人大踏步前进的情况一模一样。而且,当警卫装甲师于9月3日突入布鲁塞尔,第11装甲师于9月4日冲进安特卫普时,在那些对战争厌倦透顶的居民中引起了狂喜。这两个师遇到了一些局部抵抗,不过,这已丝毫称不上是一条战线了,德国人已无力建立战线。一切显得轻松愉快,令人振奋。在这些大都市的街道上,酒液漂流,人们向解放者报以热烈的拥抱与亲吻。但是,霍罗克斯在其坦克冲击过程中,未能抓住当时出现的大好时机,像负有更大责任的蒙哥马利一样。英军及其统帅欣喜若狂。在一片狂喜之中有两个人及时看到了此时应该做些什么事。一个是艾森豪威尔的海军上将伯特伦·拉姆齐爵士。就在第11装甲师突入安特卫普并完好无损地夺取了码头的那一天,拉姆齐向盟军最高统帅部发了一份“加急”(着重点是作者加的)电报,并把电报的抄件分送第21集团军群、英国海军部、英国海军总司令诺尔。蒙哥马利应当马上有所警觉,因为电报是这样写的:
1.若要安特卫普和鹿特丹港很快开放,必须阻止敌人:
(1)进行破坏、封锁港口;
(2)在斯海尔德河和鹿特丹至荷兰湾之间的新航道中布雷并实施封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