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二十世纪军政巨人:孙中山传(43)

二十世纪军政巨人:孙中山传(43)

作者:(美)史扶林

孙中山来日本之前,陈少白已决定改进横滨华侨教育的可怜境地。在那里,只有一所旧式小学,根本没有中学。那些想要受更好教育的人,只好进外国学校,他们在几百个欧洲少年和一些日本少年中,是仅有的两个中国人,自然就成了学生恶作剧的对象。那些欧洲人常常以叫喊“中国人最脏”来侮辱他们,在受了“西方帝国主义压迫”四个月后,冯自由便决定退学回家。

冯自由的父亲、孙中山的支持者冯镜如,和其他几个有影响的华侨,很赞同陈少白在横滨开办一所新式华人学校的建议。一八九七年孙中山从西方回来以后也赞成此计划。但是,由于兴中会的成员既没有教学的能力,又找不到合适的教员,陈少白就建议梁启超来担任此职。对于梁启超管理一个新式学校的资格,那是毫无怀疑的,而且孙中山也欢迎得到一个接近改良派的新机会。这样,陈少白在去台湾之前,就给梁启超写了一封信。当他们的使者邝汝盘到达上海后,才发现请不到梁启超,不过康有为推荐了他的另外几个信徒。康有为坚持要把孙中山提出的校名中西学校改为大同学校,以适合他对儒教的偏爱,尽管这在当时是一件小事,但可以看出他对一个哪怕是表面上的联合事业也采取专横的态度。

这所学校将由徐勤管理,招聘的教师于一八九七年到达,他们没有给孙中山的追随者马上造成惊恐。虽然一些中国基督教徒对每个星期天要在孔子像前叩头表示不满,也有个别非广东人反对教师的地方主义,但总的还是同意该校在激励爱国主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革命党人与徐勤及其同僚的关系是很友好的,对于思想上的分歧并不在意。他们乐于和改良派联合,赞成“救国”的主要目标,由于这年下半年德国占领胶州引起一个外国侵略的新高潮,这个口号得到了人们的热烈响应。

但是,一八九七—一八九八年的危机导致康有为在国内地位的发生惊人变化。由于有更多的知识分子以及皇帝本人都反抗这一空前的威胁,改革的障碍似乎消除了。康有为马上又上了两次书并成立了“保国会”,于是在一八九八年六月,他得到了皇帝接见的莫大荣誉。在这以后,皇帝连续颁布了有着康有为激进变法计划的印记的上谕,目的在于把这个国家变成一个现代的君主立宪国。

由于他们的老师站在皇帝一边,主持了著名的“百日维新”,康有为在横滨的追随者发现与孙中山共事很尴尬。他们接到康有为的命令,叫他们断绝同革命派的联系。于是,这所已经成为华侨文化活动中心的学校,便对孙中山及其影响关上了大门。孙中山和他的追随者曾发起创办这所学校,现在,校门上挂了一块禁止孙中山入内的牌子,这个与改良派首次合作的计划,得到完全相反的结果。就横滨的兴中会会员而言,康有为迅速而耀眼的兴起已使孙中山黯然失色,甚至像冯镜如这样忠实的追随者,也准备改变其忠诚。在此期间,宫崎一直在香港寻找机会,中途又在广州停留,徒劳地斡旋于兴中会支持者和康有为一派之间。

然而,一八九八年九月,以西太后为首的反动派,在一些前改良派的支持下,进行了猛烈的回击,“百日维新”倏然结束了。六位改良派人物——包括康有为的弟弟和圣徒般的谭嗣同——殉难,康有为、梁启超和他们的许多追随者也都逃命去了。

此时,日本人企图指引中国历史的航向朝着它自己的目标前进,改良派也抛弃了他们先前对接受外国援助的谴责。在日本政界一些最有权势的人物的策划部署下,平山被派去天津接梁启超,而宫崎则被派去香港,康有为在英国的保护下已到达香港。接着,两位改良主义者被陪送到日本,他们的恩人希望促成两个阵营之间的和解,从而使他们在指导中国的复兴中能支配这一不可忽视的工具。至于孙中山,则准备忘掉过去所受的侮辱,欢迎这些同他一样从清王朝暴政下逃亡出来的避难者。他以为,他们之间的隔阂已经消除,终于可以实行在平等基础上的合并了。陈少白在台湾,召集兴中会会员为死难的改良主义者举行追悼会。

尽管康有为诅咒过那些领导群众起义的“叛徒”、“土匪”,现在他自己也被推上这条卑贱的道路了。他所爱戴的君主实际上已成了囚徒;他要恢复权力,保证自己的政治前途,唯的一希望就是运用孙中山的策略——在华侨中募捐,在国内招兵。但是,康有为这个人是不肯“居第二”的,而孙中山除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外,不能给他什么,对此康有为又很难满足,除非他放弃自己的野心。所以,在紧接着的谈判中,康有为寻找一切借口避而不见和他对等的那个人,总是派手下的人去替代他;只有当孙中山不在场时,他才参加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