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的海军将领们重又向元首请求,要对大西洋供应线发动全面进攻,但仍遭到拒绝。征服俄国是元首的目标;以后再收拾美国。结果,决定性事件却在另一个地方发生了。
在东京,1941年10月中旬,近卫文内阁一方面因受到有领土扩张野心的军国主义分子的反对,另一方面又因外国对日本在亚洲称霸的野心进行遏制,结果在内外交困下宣布下野,由好战的东条英机将军组织新政府。这一改变加剧了远东的僵持局面。东京方面愿意与华盛顿举行谈判以解决争端,条件是美国必须接受日本策划已久的扩张计划。罗斯福和赫尔希望远东的局势稳定,但不愿因此而牺牲中国,或放弃他们一贯宣扬的睦邻理想。东条和他的前任近卫不同,他的进一步扩张野心是不容迟延的。他夸口说:“一亿人民只要化为一个钢铁般的整体向前迈进,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挡我们。”
日本新内阁于是就玩弄两面派花招。它继续和华盛顿举行会谈,但是会谈一旦破裂——至少像军国主义分子所期望的——便立即做出发动战争的决定。11月5日颁布作战命令并发出警告:“对荷兰、美国、英国一战难以避免。……”进攻的日期暂定在1941年12月8日。
接着,华盛顿和东京之间开始进行深入的谈判。罗斯福渴望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权宜措施以便争取时间,而日本的谈判代表也真诚希望达成协议。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双方都坚持各自的立场,互不相让,日本一意想要扩张,美国则反对日本在东方进一步侵略。而所有的谈判都是在东条所定的严格期限下进行的。
投向珍珠港的炸弹,不但粉碎了美国舰队,同时也打破了罗斯福战争政策的僵局。日本袭击珍珠港的消息传出后的最初几小时,人们在一片混乱中,只责怪舰队缺少准备。康纳利抑止不住胸中怒气,向诺克斯一个劲地质询。另外一些人则认为总统应在他的战争咨文中详细检查一下他的对日政策。
但总统却根本不加理睬。对他来说,唯一重要的事实,就是战争这一事实本身。“我们已卷进去了,”他一再对他的顾问们说。第二天,当他出席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严肃地要求国会宣布全国处于战争状态时,他的演说中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战争状态已经存在。”关键性的行动已经发生了,因此总统不论言词或行为中都找不到任何替代说法。“战争状态已经存在”——是的,高潮只有几小时,然而它所带来的教训却是罗斯福平日的说教不能办到的。“我想老板如释重负,感到比他这几个星期以来更加放松,”一位阁员在走出总统书房时对另一位阁员说。珍珠港事件发生四天后,德国和意大利向美国宣战,至此,一个世界性的战线就形成了。
从总统在以后几周中的表现看,人们也许会认为,过去的一切都只是为了准备这个时刻的到来——也许正是如此。当时一位密切注视形势发展的观察家萨姆纳·韦尔斯说:罗斯福“表现了掌握和控制十分紧急的事态年的一切现象仿佛又重演了,但它却搬上了一个不知要大多少倍的舞台。罗斯福显得有条不紊,镇定自若,心情愉快,神态庄重,不知疲倦而又充满了自信。
现在他获得了全民的一致支持,可以运用他的非凡的资质使斗争各方都来维护一个共同的目标。工人和厂房之间的团结就是一个极好的实例。珍珠港事件发生前一年,煤矿工人、造船工人、飞机发动机工人以及成千上万其他工人都举行了罢工。总统不得不把几个国防工厂抓在手里。“工会保障”是个中心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分歧如此之大,以致国家的主要调停机构陷于瘫痪。珍珠港事件发生的十天后,“热情洋溢、信心十足、轻松愉快而又显得庄重的”总统把劳资双方代表召到白宫,对他们说,如果他们能很快地在基本问题上达成协议,着手成立一个委员会制定一项关于工会安全的折中方案,那将是一件“激动人心的事情”。后来证明这是战时政府的最具有创造性和不朽的业绩之一。
1942年前几个月,当美国在广阔的太平洋战线上遭受惨败的时候,需要总统指挥全局,毫不动摇。日本军队吞下了关岛、威克岛和菲律宾。马来亚、缅甸、荷属东印度群岛也沦陷了。轴心国到处畅通无阻地推进:德国人在北非把英国人赶回埃及;他们似乎已使俄国濒于瓦解;他们在大西洋仍然使盟军遭受重大损失。日本人在阿留申群岛登陆、进逼印度边境、威胁澳大利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