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福至少在两个方面无疑的是幸运的:即欧洲的危机,以及经济复苏已经有了最初的兴旺迹象。前者使威尔基对主要对外政策的攻击丧失说服力;后者使得他攻击国内政策的重要论点——经济不景气——站不住脚。一次一次的民意测验都清楚地表明,危机越是尖锐,倒向罗斯福的选民人数就越多。紧急局势看来也完全抵消了威尔基提出的关于三次连任的警告。
除了侥幸,还要归功于灵活的政治手腕。总统选择的政治时机十分恰当,他的演讲大部分极其机智得体,而且对于敌人的弱点进行了最沉重的打击。特别是他利用了广播这个可以和广大人民直接交流的工具,同时又利用了报刊这个威尔基自认是他独擅的工具,有效地反击威尔基。在利用广播方面,威尔基没有取得明显效果。尽管威尔基在报刊上得到更多好评,罗斯福却赢得更多重视;有句古老的政治格言说得对:“名声不好总比默默无闻要好。”
归根结底,成败得失取决于罗斯福本人。他以军舰与大炮作为背景的竞选照片已产生了实际效果;他作为一代人的首领的地位也同样产生了效果。他的胜利主要是他个人的胜利;民主党从1938年在众院一度失势后,1940年只增加六个席位,而在参院却失去三个席位。罗斯福已打开了未来的局面,但未来对他的党,对他的政纲,对他的祖国,对他所在的世界将预示什么,谁也不能回答。
尾声登峰造极
罗斯福当选总统后一个月,希特勒便孤注一掷地挑起世界大战。在对柏林军火工人的充满火药味的一次演说中,元首把这场全球战争描绘成一场大规模的阶级斗争。他指出:英美这些由资本家统治的富国,有几百万人失业;而在德国,人人都有工作,劳动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有两个世界相互对立着。……我们永远不能与那个世界取得和解。……我们可以战胜世界上任何一个强国。
三个星期以后,罗斯福回答了这一挑战,他在一次
炉边谈话中,在引述了希特勒的话后,指出轴心国“不但承认,并且公然宣称他们的政治哲学和我们的政治哲学之间绝不可能有永久的和平”。因此,罗斯福认为,侵略者如不抛弃征服世界的思想,美国则不能鼓励和谈。
总统解释,他的这次当选是人民授命予他把美国变成一个巨大的“民主国家的军火库”。1940年最后几个星期,他慢慢地制订出作为租借法案基础的政策。根据租借法案,国会可以授权总统,在他认为哪个国家的国防对美国的安全来说是必要的,就有权将武器装备租借给该国。丘吉尔私下曾经提醒总统,英国已被削弱得朝不保夕;罗斯福对记者表示,他一心只想抛去那个“愚蠢、荒谬和古老的金元标记”。国会通过了租借法案,罗斯福终于赢得了一次立法胜利,这在组织全世界力量抗击希特勒的工作中是一个里程碑。①
至此一切顺利,甚至孤立主义者也不能不承认:尤其在希特勒在巴尔干半岛和其他战场获得一连串辉煌胜利的时候,这个法案是罗斯福当选时受命加快支援民主国家的行动所带来的必然结果。然而,如果形势一旦需要这个军火库不仅提供物质援助,那将发生什么情况呢?在大选期间,罗斯福曾被迫采取守势,把和平作为压倒一切的题目。至于重整军备,支援英国,驱逐舰交易,美洲半球的团结等问题,他都宣称是为了防止美国卷入战争而采取的措施。当然,他在12月的一次“炉边谈话”中,曾经正视这种做法涉及的危险后果。“如果我们完全敢于说老实话,那么我们必须承认,不论我们采取任何行动都有冒险性。”但是他感到失言,迅速改口。他认为主要目的不是为了美国的安全,不是为了民主国家幸存下去,也不是要毁灭纳粹主义,而是为了和平。
不久,客观形势迫使总统采取行动了。由于1941年初德国潜艇和战斗巡洋舰成群结队出没于北大西洋一带,因此,如何保证货物能够安全到达就成为重大问题。丘吉尔送来了关于遭受重大损失的报告。直接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当然是立即派遣海军舰只护航,但是,罗斯福采取了小心翼翼的策略——即把租借法案辩解为一个手段,可以用它来击败希特勒而又不致给美国带来严重的战争风险——结果却事与愿违,美国海军越是企图大力保护通往英国的生命线,就越有可能发生与德国直接对抗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