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二十世纪军政巨人:基辛格传(27)

二十世纪军政巨人:基辛格传(27)

作者:(美)斯蒂芬

梅特涅有时候自问,他该不该试图强使政府走到其他方向去。他再三安慰自己说,他是绝不可能成功的。虽然他未能在国内进行统治或施政,但他成了帝国的主要外交家。根据基辛格的观点,梅特涅掩盖了奥地利的弱点,尽可能长久地延缓了奥地利的必然崩溃。当他应邀为一个苦恼的病人诊治时,他做了任何一个能干的医生可能做的事。但是,在基辛格看来,这样做还不够。基辛格是以能否想出可供抉择的办法的才干来判断政治家的。他认为,梅特涅过于轻率地接受了他感觉已落在他肩上的局势。基辛格写道:“不管顺从的理由多么充足,那些建立了伟大功绩的政治家,他们的伟大并不在于顺从。赋予他们以伟大的英名,不只是要他们维护秩序的完善,而且是要求他们具有审视混乱局势的力量,在这中间去发现创造一个崭新的世界的苗子。”以这些标准来衡量,梅特涅远远没有达到基辛格的理想。

在拿破仑最终失败之后,出现了一种难以避免的失望,这就是在这样激烈的战事之后通常出现的那种幻灭感。要应付这些新问题并不容易;正如基辛格所解释的:“战争包含了细微差别的消灭,而和平则看到了细微差别的再现。”奥地利和英国都认识到遏制俄国的必要性,但怎样达到这个目的,他们是有分歧的。卡斯尔雷对他的四国同盟所制定的会议程序寄予莫大的希望。他认为这种会议程序为显示诚意提供了机会,并且认为随着欧洲重要国家的正常联合将会带来和睦。梅特涅却并不如此乐观;他认为会议程序仅仅提供了一个体制,而如何运用这个体制,则多半要依靠外交。卡斯尔雷认为欧洲的危险大都是政治性的,而梅特涅则认为是社会性的。英国人对于会议制度并不热情,他们公开表示担忧:这种制度似乎预示着政治干预。卡斯尔雷即使在倾听他的奥地利同事们关于危险来自俄国的告诫时,还是竭力尊重他的同胞的判断。卡斯尔雷虽然认为梅特涅也许夸大了那些危险,但他知道同奥地利一旦分裂,会造成欧洲和平的致命伤害。

1818年,当革命活动在德意志的一些邦国中——最突出的是在耶拿的大学生中——发展的时候,梅特涅意识到这是自发的、千载难逢的机会。他的战略是巧妙的:开始他袖手旁观。只是当普鲁士国王完全被吓倒并前来求援时,梅特涅才应允召开两个会议——第一个会议在卡尔斯巴德举行,考虑限制言论自由、管制大学以及调查革命运动等措施;第二个会议在维也纳举行,商讨德意志联邦的各种制度。按照基辛格的说法,梅特涅施展了他惯常的圆滑手段。就实现所有实际目的而言,他变成了德意志的内阁总理。普鲁士的民族主义感情被否认了三十年之久。建立一个民族统一的德意志联邦梦想被暂时搁置起来了。这些事件多是梅特涅策划的,而且是采取了他所设想的形式出现的。

显然,梅特涅动手做的事,并不都是如愿以偿的。他一心希望英国和俄国都支持卡尔斯巴德公报,但两国都不同意。这好像为未来提出了一个难题。如果欧洲的社会动荡继续下去,并且愈来愈蔓延开来的话,英国与俄国怎么办呢?到了1820年,这时欧洲的许多地区已爆发革命,这个问题已经不再是一个学术性的问题了。根据文献记载,沙皇认为其他国家有权干预并扑灭威胁欧洲和平的革命。卡斯尔雷拒绝支持这项政策。当大量迹像表明英国根本不需要这样一种政策时,梅特涅还怎能幻想保住同盟国内部的团结呢?

1820年,南美洲的西班牙殖民地叛乱嚣张,准备开征南美洲的西班牙军队中又发生了叛变,这时候盟国间的问题就变得尖锐化了。当叛变蔓延开来时,西班牙国王认为除了再度宣布过于自由的1812年宪法之外,别无他策。俄国要求立即召开四国同盟会议,它表示,为了防止革命在欧洲蔓延,应当立即采取行动。英国却无意允许这种做法。当拿破仑统治法国的时候,有十年之久,西班牙曾是英国的忠实盟国。卡斯尔雷不愿坐视一支外国军队(几乎肯定是法国的军队)以四国同盟的名义开进西班牙去扑灭一次民众起义。他同样也难以接受俄国军队开赴西班牙去恢复秩序的建议。卡斯尔雷写道,四国同盟决不打算“成为统治世界或者监督其他国家事务的同盟”。它的目的是为了保卫欧洲而反抗“革命的大国”,而不是抵制革命原则。梅特涅不能同意,沙皇也不支持。怎样就这些基本分歧进行谈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