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斯大林传(4)

斯大林传(4)

作者:罗伯特·谢伟思

俄国的作家们抓住了机会,其先行者便是苏共的持不同政见者罗伊·梅德韦杰夫(RoyMedvedev)。他于20世纪60年代就曾写书控诉斯大林。[10]当时,这本书禁止在苏联正式出版,只能在坊间流传。其实,书中观点并不新奇。梅德韦杰夫认为,斯大林愤世嫉俗,官僚气十足,且性格暴躁,阻碍了列宁革命理想的实现。戈尔巴乔夫统治时期,作家们试图进一步去剖析斯大林,德米特里·沃尔科戈塔夫(DmitriVolkogonov)便是其中一人。一方面,他承认斯大林是一个凶残的独裁者;另一方面,他号召人们也要承认斯大林的优点,即他使苏联的工业和军事有了国际竞争力。[11]后来俄国的传记作家们反对这种含糊其辞的态度,如爱德华·拉津斯基(EdvardRadzinski)。他将矛头直指其研究对象的精神错乱这一特点上,提出了一种被广为接受的观点。[12]沃尔克戈塔夫和拉津斯基的分析虽增加了新的史实资料为佐证,但并没有提供西方世界尚未了解到的知识。

西方史学家们很大程度上也停止了对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期间发展起来的传统观点的重新思考。他们的分歧集中在斯大林的性格、态度和政策等特殊方面,甚至对于斯大林是否应该为苏联“大清洗”运动负责,一直争论不休。美国学者约翰·阿奇·盖蒂(J.ArchGetty)提出,苏联的恐怖主义政策并非出于斯大林的本意,而是源于部分政治局成员的压力。这些人总是试图提升工业扩张的速度,引起了党和政府中低层官员的消极对抗。[13]他宣称,斯大林仅仅是克里姆林宫内政客们的权力经纪人。照此推测,他只是为了与最高统治集团内的主导意见保持一致,才发动了大屠杀。这种观点非同寻常。事实上,即使是那些不承认古拉格(Gulag)的受害者人数有百万之多的作家,也坚称斯大林应为“大清洗”运动负责。

今天,几乎所有的作家都认为,斯大林发动了“大清洗”运动。但是,持否定态度的人也大有人在,主要是俄罗斯民族主义者。他们怀念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胜利,对苏联解体深感遗憾。很多格鲁吉亚人也承认斯大林对苏联社会犯下了严重的错误,但对于那些攻击他们最著名的同胞的行为仍表示愤恨。我们中的其他人仍对此保持着异议。我试图通过几种途径来描述约瑟夫·斯大林生活中不为人知的部分。其中之一便是近距离地观察他的家庭生活、妻子儿女和其他亲戚,但这非常困难,因为斯大林已经将他的私生活从公开出版的资料中剔除出去,甚至,他还将一些对他非常了解的人处死或投入监狱。他的妻妹安娜·阿利卢耶娃(AnnaAllilueva)就因为上呈斯大林回忆录的草稿待他评论,而被投到了卢比扬卡监狱中。终其一生,斯大林的性格是神秘莫测、难以捉摸的,这也正是他本人所期望的。关于这个人物有很多重要的信息来源,尤其是在托洛茨基(Trotski)和赫鲁晓夫(Khrushchev)的回忆录中。然而,这些消息来源充斥着浓厚的政治色彩。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斯大林进行进一步地剖析才成为可能。西蒙·塞巴格·蒙特弗洛尔(SimonSebagMontefiore)、米克罗什·昆(MiklosKun)对其私生活做了调查。[14]他们甚至总结出,至少到其掌握专制权力时,斯大林在饮食和休闲方面的偏爱,都是极其不正常的。斯大林的很多随从认为,其对手夸大了他在性格方面的弱点。这些信息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其政治生涯的途径。本书中我增加了斯大林在小学、中学,在早期党组织中表现的内容,并对其亲属做了调查,事实上,即使是他的身体及心理状况也是值得关注的。这些资料对于研究斯大林的思想及行为极有帮助。

本书的另一个主题是探究列宁逝世之前斯大林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几乎所有的传记都不认同他早已具备了作为一名政客的能力。关于这方面的阐述,本书得益于罗伯特·塔克(RobertTucker)、亚当·乌拉姆(AdamUlam)、罗伯特·麦克尼尔(RobertMcNeal)和罗纳德·辛格雷(RonaldHingley)在政治和心理学方面的视角。[15]这些人的著作断定,在1917年之前,斯大林在布尔什维克党内的重要性并不大。塔克坚称,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对列宁的态度实际上仅仅是将其作为英雄来崇拜。[16]列宁绝对权威的主导地位也是罗伯特·斯鲁瑟(RobertSlusser)研究的主要课题,他还将1917年时的斯大林描述为“错过革命的人”。[17]据称,斯大林在1917年及以前,仅仅是列宁的小跟班。十月革命之后,人们仍相信这一点。而传记作家们则认为斯大林不过是布尔什维主义幕后的一个沉闷的官僚而已。他充其量被描述为列宁的问题杀手,即遇到某一具体问题时离开克里姆林宫去处理紧急情况的那个人。但很少有人相信,作为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政府最高层中的一员,斯大林显然早已在共产党的统治集团中站稳了脚跟。本书接下来的几章就是要质疑这个早就被公认的历史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