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斯大林传(199)

斯大林传(199)

作者:罗伯特·谢伟思

这就需要回答斯大林当时是否还有其他更现实的选择。与德国和解显然是他与莫洛托夫商量之后做出的个人决定。外交人民委员会事先没有得到通知,也没有获得准备事件简报的指令。[4]重要的日报也没有提及此事。除了莫洛托夫,政治局的外交决策集体,包括马林科夫、贝利亚、米高扬对这桩事也是一无所知。[5]如果存在斯大林具有冒险精神的证据的话,那么《苏德协定》就是最好的例证。而且在做出这一决定之后,他也不屑向他人解释他的想法。然而,事实上当时苏联外交政策仅有两套选择方案:要么与希特勒达成协定,要么与英法达成协定。与希特勒的协定将给斯大林以喘息之机,而得以建设苏联的军事力量。与之相比,英、法并没有明显地表示出与苏联达成协定的兴趣。英国之前仅在1939年夏派出一个中级的外交官去讨论两国的谈判事宜,这一做法显然令克里姆林宫大失所望。

斯大林担心苏联在国际上被孤立,因此他认为与德国达成协定,是当下唯一的选择。为此,他必须超越纳粹是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最大敌人这一意识形态上的障碍。斯大林的确并没有让理论的教条束缚住自己的手脚。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对资本主义国家做出过根本性的区分。对于斯大林来说,所有资本主义国家,无论是自由民主的还是法西斯的,从根本上讲都是一丘之貉。在1934年采取人民阵线这一政策时,斯大林仅仅考虑到德意志第三帝国在欧洲对苏联构成了威胁。就像列宁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并没有排除与纳粹德国的前身进行临时性的武装合作的可能性一样,斯大林也没有排除最终与德国达成协议的可能。[6]再有,列宁以前也曾想方设法使苏联避免介入资本主义国家的世界大战之中。苏联一直以来所秉承的外交原则就是任由大国们去打未来的世界大战,而让红军尽可能渔翁得利。所以,斯大林当然乐于通过与德国签订协议来使希特勒放弃进攻苏联的打算,并进一步诱使德国军队剑指英法。

斯大林当然不相信一纸协议就能确保苏联的和平。他也清醒地知道希特勒是一个潜在的可怕对手。莫洛托夫事后曾回忆道:

说斯大林低估了希特勒,这显然是错误的。他目睹了希特勒曾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成功地将德国人动员起来的奇迹。那里共产党的组织曾相当庞大,然而却很快消失了——被连根拔掉了!希特勒善于讨好并煽动人民投入战斗,而德军战斗力在战争中的表现使得这一切显而易见。斯大林显然以他对重大战略冷峻思考的方式认真考虑过这些问题。[7]

这是千真万确的。对于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来说,在公众面前必须强调纳粹主要是受到一小撮中产阶级的支持。然而斯大林深知,他的对手也是一位受到众多国民拥护的元首。同时,他没有预料到纳粹德国在击败波兰后,会迅速打垮法国。和大多数评论家一样,苏联领导人也认为德国在西方会陷入困境,这样就能使苏联继续备战而不需要单独与德国国防军作战。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公开的,另一部分是秘密的。公开部分明确规定,“双方保证决不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采取武力行为”。两国间的争议应当通过谈判加以解决,如果谈判无效,则通过仲裁委员会加以解决。协议要求,如果一方与其他国家进入战争状态,另一方不允许对交战的敌对方提供援助。条约有效期为10年,可以通过协议增补条款将条约延续5年。苏德将在互利基础上进行贸易往来。然而协议的秘密部分则显得更加重要:通过这些条款苏德划分了两国在东欧的“利益范围”。德国从当前东部边界至拉脱维亚拥有行动的自由。两国划分了各自在波兰的利益范围。用不着明说,希特勒与斯大林想占领他们的“势力范围”,并将它们变成直接的政治附庸。

希特勒很快便实现了其地缘政治目标。1939年9月1日,波兰遭到德军闪电战的袭击,其军事抵抗在几天之内就被摧毁,华沙在9月27日陷落。令希特勒惊讶的是,在开战的第一天英法政府仅仅交给柏林一份最后通牒,希特勒则置之不理。但令德国人大为惊讶的是,斯大林在战争开始时拒绝批准红军进入协议规定的属于苏联利益范围的领土。这是因为苏联与日本在远东仍处于交战状态,在苏日两国于9月15日同意和平之前,在波兰东部部署兵力对于苏联来说风险太大。两天之后苏联红军踏上了波兰领土。第二个苏德协定《苏德边界友好协定》在9月28日签署。现在斯大林则不仅要求吞并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还要将立陶宛置于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他的目标在于恢复大俄罗斯帝国的疆界,并且获取协定规定的苏联缓冲防卫带。希特勒当时正考虑进攻法国,因此立刻便同意了斯大林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