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争论的必然结果似乎已很明白。在常人看来,这笔账十分简单明了,当时,英军和美军已经登陆的部队大致相等,每家16个师。在英格兰待机而动的还有9个美军师、6个英军或加拿大师。更多的美军师在美国本土,正整装待发。最终美军将补充61个师,而英军最多只能补充20个师。蒙哥马利按照他所认为是正确的战略,一直在诺曼底有意识地进行机动,把所有的德军装甲部队都吸引到本国部队(一支受损了就无法补充的部队)的对面。为此,他受到了很多批评。这些批评,如果不是出于恶意或故意怄气,大多数是对情况不了解。
批评者们不懂得,蒙哥马利不是一位报纸编辑,更不是一位首相。说到底,蒙哥马利对为一己之利去占领一城一地不感兴趣,对能在第二天的报纸上出风头或在白厅的地图上留下令人赞赏的标记不感兴趣。他就像一名象棋大师一样,开局让棋,以一个宏图大略在胸的人的镇定自若神态,接受一次挫败。批评他的人和他的某些上级吵吵嚷嚷要夺取那能赢得人心的一时的胜利。就美国人而言,这种不理解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原谅的。耍心眼、兜圈子,口头上称赞斯通沃尔。杰克逊,但在实际中却追随格兰特,这不是美国军事思想的特征。艾森豪威尔有一种本能冲动,“每个人随时都应进攻”。尽管他常常否认,但他是否真理解蒙哥马利战略的那种迂回曲折但又有远见卓识的特点令人怀疑。在艾森豪威尔看来,拿下卡昂比拖住德军装甲部队更重要。直到1948年,当他出版《远征欧陆》一书时,还写道:“登陆开始以后,随着时间一天天地消逝,报纸对我们左翼缺乏进展特别表示不满。当然,我和我的所有高级司令官及参谋人员也非常关心卡昂附近的僵持局面。我们考虑过各种可能打破这一僵局的办法,我也曾一再催促蒙哥马利尽力加快他的作战行动。蒙哥马利在炮兵和空军的大力支援下,曾一再勇猛地发动进攻,但仍未能摧垮德军的抵抗。”
在艾森豪威尔身边的几个怀疑、曲解蒙哥马利动机的人使蒙哥马利的处境更为不利。空军人员热切地希望在卡昂地区得到机场。艾森豪威尔的副手特德对此尤其心急火燎,而英国战术航空队司令科宁厄姆对蒙哥马利则几乎是狂热的敌对。这两位空军将领在为他们的需求争辩时,竟歪曲了军事形势。比如,科宁厄姆6月14日说:“第7装甲师遭到了严重的挫折,形势近乎处于危机。”(着重点是作者加的。)后来,他又把英吉利海峡的大风暴说成是“左翼按兵不动的借口,而不是理由”。甚至在“赛马场”行动之后,特德还认为艾森豪威尔的一封信反映了艾森豪威尔的如下看法:“英国第2集团军所实施的进攻最近只具有两、三个师的规模。”更有甚者,盟军最高司令部参谋长、现任艾森豪威尔的副参谋长的摩根将军迫不及待地评头论足,指责蒙哥马利为什么未能实施摩根及其计划参谋们原先主张的机动,即英军通过卡昂—法莱斯公路尽早向南突破。摩根称蒙哥马利是“不可救药的防御狂”,给舆论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但是下表中所列的事实却是有目共睹的。在这段时间里,在美军前线,德军装甲师最多时是三个,最少时还不到一个;而在英军前线,最多时是七个半,最少时是四个(6月15日,6月20日)。美军与之作战的德军步兵营最多时是87个,最少时63个;而在英军前线,最多时是92个,最少时是43个。
美第1集团军英第2集团军
面对的德军坦克面对的德军坦克
6月15日70520
20日210430
25日190530
30日140725
7月5日215690
10日190610
15日190630
20日190560
25日190645
6月29日贝希特斯加登会见的过程和结果比上述数字更有说服力。冯·龙德施泰特和隆美尔书面请求希特勒给予他们放手自行处理战事的权力,换句话说,就是要求从希特勒的遥控作战指挥中解脱出来。“放手”可以理解成有撤退的自由。两位陆军元帅这一趟旅行试图作的最后一次努力让希特勒从军事角度了解西线德军的处境。
但毫无结果。他们所要求的灵活处置战事的权力根本没有到手,两位陆军元帅发现自己是在参加一次漫无边际的讨论,希特勒空口许诺所谓“神奇的武器”,要求控制空中与海洋,喋喋不休地叙说他的观点:“我们不能让机动作战发展下去,因为敌人的机动能力远远超过我们。……因此,一切取决于我们把敌人限死在桥头堡范围内,建立起一条挡住敌人的战线,然后打一场消耗战,磨得敌人精疲力竭,不得不败退。”不要忘记,希特勒此时还因为英国“坚韧”欺骗计划的继续成功而晕头转向呢。8月26日的《B集团军群每周报告》(虽然此时只有15个师提供材料)说:“在英格兰还有67个主力兵团正待命而动,其中至少57个可以用来进行一次大规模作战。”希特勒认为第15集团军和加来海峡还受到威胁,让英国人再向东移动一步是不能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