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二十世纪军政巨人:蒙哥马利传(33)

二十世纪军政巨人:蒙哥马利传(33)

作者:冯云峰

蒙哥马利的对手的十分在行的评论是对他强制实施的紧张训练计划的最佳回报。隆美尔在回顾这次战役时,特别指出了英国地雷工兵在布雷区开辟通路的技能,以及坦克和步兵紧跟着推进的技能。他写道:“在夜间进行这种机动显示出他们具有特殊本领;在这次进攻之前他们一定进行了大量艰苦的训练。”的确,隆美尔曾多次赞扬他的对手良好的训练水平,他这样做不仅是为了替自己辩解。这是一位大师在赞扬另一位大师。

隆美尔还作出下述评论:“这一仗在射击开始之前就由军需官们开始并决定胜负了。”蒙哥马利在前沿地区的后勤安排以及他从基地区域得到的后勤保障,使他的野战火炮在阿赖曼战役的12天里,一共发射了100万发炮弹,平均每门炮每天发射102发,而他的中型火炮每天的发射量比这还要多。在这方面就和在其他方面一样,蒙哥马利都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关于英国军队和轴心国军队在这次战役中的相对实力,不同的报道往往有不同的数字,但《英国官史》所列举的下列数字应当认为是可靠的:

上面所列举的装备的数字不包括储存装备的数字,在这方面蒙哥马利也占有优势。例如,在基地的修理厂和仓库里,蒙哥马利还有1000多辆可供使用的坦克。因此,在人力和物力上蒙哥马利都比他的对手强大,平均占有2:1的优势。另外,他还拥有短而不中断的交通线这一巨大的有利条件。

但是尽管有巨大的人力物力优势,第8集团军还是面临着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经常有人指责蒙哥马利在阿赖曼打了一个“事先精心布置好”的仗,一个“第一次世界大战类型”的仗。事实是,隆美尔的部署使得蒙哥马利不得不这么打。在沙漠战的历史上,进攻者第一次不得不设法突破一条由防御工事构成的连绵防线。这些防御工事的纵深从2.5英里到4.5英里不等。在大部分防线上,特别是在蒙哥马利试图突破的北部和中北部防线上,有两条大致相平行的地雷带,在这两条地雷带之间还隔着一个人们恰当地称之为“魔鬼花园”的山坳。这是一个散布着各种地下爆炸物的区域。隆美尔曾描述过“大量缴获的英国炸弹和炸弹如何被设置到防御工事里,并在某些情况下如何用电来引爆。”(隆美尔还提到用狗来看守防御工事!)这一复杂的防御体系的南段以英国原来的两个地雷场为基础(即“一月”和“二月”地雷场,在哈勒法山战役后,隆美尔仍占有这两个地雷场),再加上从盖塔拉洼地延伸至塔卡高地的一系列简易防御工事。

隆美尔通过在每一个防御地段采取审慎的配置来加强这一地段总的防御体系。每个营只有一个连配置在战斗前哨上,战斗前哨沿东部地雷场的边缘延伸一定纵深;主要防御部队都放在后面的关键防御区里,主要防御区位于西部地雷场后面。在两大地雷场之间还有许多地雷带,这些地雷带布置成能够为前沿部队提供翼侧保护的“箱形”。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德军的实际布雷规模了。根据隆美尔的工程兵指挥官在战役开始前两天的一份报告,德军在这次战役中总共布设了44.5万颗地雷。就算只有3%即约1.4万颗杀伤人,那也是一个惊人的数字。更让英军为难的是,即使持续不断地进行巡逻,也只能搞到正面布雷区边缘的准确情报;至于布雷区其余部分的情况,就只能依赖空中照相来判断了。此外,德军的炮兵和重型反坦克炮都部署在后面,即在主要防御区或主要防御区后面。隆美尔希望凭借这些措施,能够经受住英军的第一次攻击(他知道这种突击将得到强大的炮火支援),而不让英军达到或突破主要防御区。这样,从两翼侧和正面实施分进合击就可以迅速地将英军的更强有力的攻击堵住。隆美尔最害怕的是英军在他的防线上打开一个大缺口,让大量英国坦克源源不断地开进,因为他知道德军缺少燃料,不能进行长期的机动作战。

这就是隆美尔把德军第21装甲师和阿里泰装甲师配置在南部防线后面,而把第15装甲师和利托里奥装甲师配置在北部防线后面一个原因。他希望在那些有可能被突破的地方,能够把坦克调去堵截而不需要消耗太多的汽油。至于步兵,他有另外一种考虑,他把一个意大利部队配置在一个德国部队旁边,他认为通过这种强弱交互配置的方法,他手边就能经常有德军部队供他调遣前往即将被英军突破的地方。令人遗憾的是,下面我们将要看到,隆美尔的这种以零星增援“堵缺口”的作战方针正是蒙哥马利所希望的。更为遗憾的是,当这场战役开始的时候,隆美尔甚至不在非洲。他的健康情况急剧恶化,因此他在9月19日便把指挥权移交给了斯图姆将军,在23日就离开德尔纳回德国去了。斯图姆是一位坦克部队军官,曾在俄罗斯战线指挥过一个军,但在沙漠上却是一个新手。不过,拜尔莱因曾经十分明确地指出(在《隆美尔书信文件集》的一个脚注中),轴心国防御部队的部署,特别是装甲师的分开部署,是由隆美尔而不是斯图姆负责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