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二十世纪军政巨人:蒙哥马利传(103)

二十世纪军政巨人:蒙哥马利传(103)

作者:冯云峰

从7月25日9时40分开始,3000多架重型、中型轰炸机和战斗轰炸机对布莱德雷选定的圣洛以西的长方形地带进行了狂轰滥炸,投下的高爆炸弹、杀伤弹和燃烧弹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勒尔装甲师实际上已被消灭,其司令官拜尔莱因活了下来并当了俘虏。他用“月球上的景色”这个词来形容轰炸后战场上的景象。这个词近年来变得越来越具有想象力,因为它使人联想起一望无际的不毛之地。布莱德雷有些灰心丧气是有道理的,因为他自己的部队经受了挨炸之苦,而由于部队伤亡和占领地带的性质又必须重新编组造成了战斗的拖延,那疮痍满目的原野上、公路上到处是“烧焦了的坦克残骸、士兵们缺手断臂的尸体和腐烂发胀的死牲口”,不管怎样,柯林斯的那个军毕竟突破成功了。到当天晚上,该军前进了两英里。7月26日,柯林斯将其两个装甲师投入了战斗,右翼的美国第8军和左翼的第5军开始成梯队向前开进。7月27日,敌人的抵抗全线崩溃,到30日,美军夺取了布列塔尼半岛的大门——阿夫朗什。德军防线一片混乱,连其后方司令官们也乱成一团。冯·克卢格不得不于7月30日亲自挑起德军第7集团军的指挥担子。第二天清晨,他在西线最高司令部对他的参谋长布卢门特里特将军说:“这里的形势简直令人哭笑不得……事情已无法收拾。”一星期后,第7集团军司令送了一份“绝密”报告给德军西线最高司令部,详述了他所指挥的“第77、91、243、275师,265师一部,第352、353师,第5伞兵师、党卫军第2装甲师、党卫军第17装甲掷弹师”四分五裂的情况,其幸存者混杂在一起,东奔西散,流落乡中,成了法国抵抗运动的战利品。

蒙哥马利此时一直在检查自己的计划。7月27日,他同布莱德雷和登普西会晤。他为美国人的胜利喝彩叫好,并指出:“其他一切地方的一切行动都必须为着协助美国人的作战。”因此,他放弃了原先由英国人和加拿大人向卡昂和奥恩河以东继续进攻的打算。其理由是,这里的作战已经达到目的,不大可能再有更多的德军师团上钩。蒙哥马利指出,英国人战线上的6个德军装甲师都摆在中间和东面,他命令登普西在英国人战线的正西面从科蒙地区全速发动一次6个师的攻势。第二天,蒙哥马利获得了“眼镜蛇”战役进展的消息,他让登普西“加大油门向维尔挺进”。蒙哥马利之所以发出这样的命令是因为他确信,当德国人在美国人的打击下撤退时,他们首先会从科蒙开始向东,然后到达奥恩河的内陆河区,最后在卡昂和法莱斯之间的高地落脚。登普西的进攻于7月30日开始,它有两个有意思的特点:第一,各级指挥都很内行,使这次战役能正常进行。正如《英国官史》记载:“几乎英国人和加拿大人的每一个兵团都得马上调整自己的位置,立即出发。直到7月28日中午还未接到命令的第8军的一些部队不得不从奥恩河的另一侧撤出,沿着迂回曲折、拥挤不堪的道路跋涉四、五十英里,通过后方地域,还得十分注意保密。由于出色的参谋工作,良好的行军纪律,特别是由于拥有空中优势,7月30日发动进攻时一切都准时越过了出击线(也许有的部队是仓促领受战前指示,有点喘息未定)。”第二,如同在阿赖曼的“增压”作战和在马雷斯的钳形攻势左翼一样,作战极好地表明,从战略上说蒙哥马利显得固执、呆板(一旦他的决心已下);但从战术上说,一旦有突然出现的机会或遭到意外的挫折时,他却能在战斗中很快地审时度势,重新调整战略部署。

“蓝上衣”作战所涉及的地域最为不利,称为“小树林”地带,北起科蒙,南至维尔,东到奥恩河畔的蒂里阿库尔。而且,中心地形起伏,丘壑遍地,最高的是海拔1200英尺的潘松山脊。登普西用以发动攻击的第8军和第30军,对敌装甲优势为三比一,但步兵所占优势不大。鉴于上述地形,虽然敌人士气低落,要取得右翼那样引人注目的进展是完全不可能的。这一线几个星期来一直相对平静,双方都布设了许多地雷场。因此,头两天中这两个军的情况大致相同,艰苦混战,险象横生,而且似乎有点得不偿失。然而也不乏顺利的进展,一夜之间第2装甲师在科蒙至维尔的中间、在苏勒弗尔河另一侧的贝尼一博卡日建立了一个桥头堡,并在这里与向英军右翼移动的美国第5军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