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尔斯利学院的座右铭是:“不需别人照顾,但需照顾别人。”学校具有“走出韦尔斯利,让世界有所不同”的传统,培养年轻的韦尔斯利毕业生做到处事不惊,充满自信,口才出众。作为迎新生情况介绍活动的一部分,每人都需参加语言测试,以保证说起话来字正腔圆。来自纽约布法罗的巴巴拉卢因就被送进语言补习班,因为她说话声音低沉,且字母A的发音带鼻音。另一项活动内容是拍“姿势照”,这是4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对哈佛、哥伦比亚等大学及7所最有声望的女子学院学生提出的要求:大家排好队,一个挨一个拍裸体照,照片用来帮助校正个人姿势。奥尔布赖特现在说:“简直是荒唐可笑,但没有人觉得受到了凌辱,只是听人摆布。”
从许多方面看,50年代中期是平稳、单纯的年代,马萨诸塞“蓝色法律”禁止商业企业在星期天从事商业经营、出售酒类、提供娱乐,距学院12英里远的波士顿当地影剧院放映诸如此类的影片:《野餐》、《巨人》、《小伙与美女》,以及沃尔特迪斯尼的“女士和流浪汉”。
玛德琳是全校仅有的5名外国国籍学生之一,其他4位来自印度、香港、希腊和波兰,5人中只有她操一口纯正流利的美式英语,看起来她己深谙交流之道。事实上,她接人待物挥洒自如,以至于朋友们拿她的外国人身份开她的玩笑。当校园贴出美国邮局的一则通知,要求“外侨”到当地官员处登记备案时,以埃米丽科恩为首的一帮朋友用细绳把通知悬吊在她的床铺上方。奥尔布赖特说:“从图书馆回来后,我看到我的朋友埃米丽已彻底捣毁了我的房间。”
新学期的一天,几位女士来到“家宅”,对宿舍管理员解释说她们要带外籍学生到波士顿商业区给她们介绍美国大学生的流行服饰,她们想见玛德琳。可当看到走下楼梯的玛德琳时,她们惊异地睁大了眼睛:只见玛德琳身穿百慕大方格裙,配以长及膝部的袜子,上穿谢特兰德毛线衫,领子上别着圆形饰针(饰针别在胸前则表明己非处女),一个活脱脱的美国少女出现在面前。当来人讲明缘由时,所有的人都不禁开怀大笑。
大多数韦尔斯利女生喜爱这所学校,并为录入这样的名牌学校而满足,父母也期望她们能在此得到良好的教育。玛德琳的终生好友埃米丽科恩麦克法夸尔说:“玛德琳是个非常认真的学生,她来韦尔斯利不是为了参加社交聚会,也不打算虚度年华。”麦克法夸尔说玛德琳常常谈起自己的父亲:“她崇拜父亲,父亲对她寄托了很大的期望,她努力学习,力求上进,以不辜负父亲的期望。”
“圣经史”(也称《圣经》)是一门必修课,开设这门课的目的不在于灌输具体的宗教信条,而在于理清文学及历史的来龙去脉。巴巴拉卢因卢顿说:“这门课让所有的学生大伤脑筋,但多数人还是觉得这门课是在韦尔斯利所学的最难忘的课程之一。”2年级上半学期开设“旧约全书”,下半学期开设“新约全书”。同学们说玛德琳虽然生长在天主教家庭,却擅长分析新教教义。玛德琳的班上中午前上这门课,因而女生们在食堂排队打饭时仍在继续有关神学的讨论。奥尔布赖特说:“我喜爱《圣经》,老师教我们从文学的角度去欣赏它。”
玛德琳在校内的朝圣者洗涤公司打工挣点零花钱,每周把洗好的亚麻制品送回宿舍,她要打开一包包脏床单、脏枕套数件,核实女生们写的编号。当她写信告诉父母时,他们惊呆了,他们回信说:“我们也许不宽裕,但也没有必要让你给别人洗洗涮涮。”
韦尔斯利五九届属于承前启后的一代——一帮年轻女性在家庭和职业的十字路口中左右为难。年轻女孩上七姐妹女子大学的部分原因是为了获得良好的教育,另一原因
对许多人来说更为重要则是结识附近的常春藤名牌大学中最有资质,最有前途的年轻男生,年轻的女生以才情自矜,但如果想喜结良缘,长相和门第也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含意很简单:出类拔萃——学业有成——结婚成家,但如何达到这一目的并没有人给予明确具体的指点。
60年代中期,这个风气会有所改变,但差别不大:一名韦尔斯利女性应当先替丈夫打印好哲学博士论文,然后趁孩子睡午觉的空闲赶写一部美国巨著小说。10年后,年轻的希拉里罗德海姆成为韦尔斯利六九届毕业生,然后就读于耶鲁法律学院,并与比尔克林顿相遇。到了这一时期,所谓的自由女性通常决定保留自己的娘家姓,投身于职业,然后再考虑结婚成家生孩子。至于玛德琳这一届学生,在理智和感情之间总存在着冲突,这种拔河比赛还需要至少10年的时间才能初见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