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德国占领奥地利,希特勒在1938年3月12日发表德奥合并宣言——奥地利和德国的政治联盟,元首把他的注意力转向了占领和彻底解体捷克斯洛伐克。正如事实所表明的,英国和法国对此是支持希特勒的。尽管面对着德奥合并和中欧地缘政治如此戏剧性的变化,英国不仅拒绝保证捷克斯洛伐克的边境安全,还拒绝支持法国履行她援助捷克斯洛伐克抵御外部侵略的义务,这一义务是1925年洛迦诺公约上提出的。在英国人眼里,绝不可能为了捷克斯洛伐克而卷入一场战争中去。内维尔张伯伦首相最关注的是,维护大英帝国和欧洲的和平。如果能通过把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从而达到和平目的,是值得的。正如1938年张伯伦在广播讲话中所宣称的:“为一个遥远的国家而争吵,对于那里的人民我们一无所知,我们不得不挖战壕,戴上防毒面具,这一切有多么的可怕,多么异想天开,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除了国际联盟盟约的条款里所规定的义务之外,英国对捷克斯洛伐克没有承担任何正式的义务。可是,英、法两国20年前,在凡尔赛对于捷克斯洛伐克(不管她的构成是多么不完善)的诞生担有共同的责任。因此,两国对于捷克斯洛伐克领土完整,负有某种道义上的责任。何况法国曾对捷克斯洛伐克承诺,如果她受到攻击,法国将对其进行援助。在与德国的关系方面,法国取决于英国的态度。张伯伦有关不卷入战争的说法,使捷克斯洛伐克在抵抗德国的侵略中,没有任何安全保障。事实上,在苏台德危难的时期,法国效仿张伯伦,表面上对捷克斯洛伐克给予一些口头上的援助,暗地里庆幸摆脱了她所应尽的义务。由于不愿意卷入战争中去,英、法两国在迫使捷克斯洛伐克接受德国的要求方面,起了主导作用。1938年5月,在给德国外交部的一份公告中,英国官方提出,如果德国能表明他们的要求,英国人将对布拉格方面施加压力,迫使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接受德国的要求。
这一切的让步最终显示是徒劳无益的。德国渴望的只有战争,她根本不想获得任何外交决议。苏台德问题只是一个引子,事实上,1938年3月希特勒就指示康拉德韩林:“向捷克要提出无法接受的要求。”康拉德韩林是苏台德日耳曼党的政治领导人,是日耳曼民族主义情绪的核心。
随着苏台德危机的不断激化,出于制止战争的目的,张伯伦转向意大利,谋求独裁者贝内托墨索里尼的帮助。墨索里尼说服希特勒同意参加英、法、德、意4国最高级首脑会议。9月29日,这次在慕尼黑召开会议。4国首脑正式签订了把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的协定。在此问题上,捷克斯洛伐克没有发言权。这一协定允许德国军队在十月占领主要由日耳曼人居住的区域。
慕尼黑协定在捷克斯洛伐克造成了一场危机。“慕尼黑协定是最后一次致命的打击,”考贝尔后来写道,“国家的危亡已处于紧急关头。观望,祈求,欺骗,这些令人痛苦的日子;对朋友的背信弃义和被盟友出卖的怀疑;人们希望着,随之而来希望又破灭;一切都结束了,捷克斯洛伐克在孤军奋战,国家的独立陷于危亡之中。事实上,已无独立可言。”9月30日上午,贝奈斯总统在赫拉德昌尼古堡召见了他的将军们。在场的每一个人都知道,当一切真相大白,捷克斯洛伐克要独自面对敌人时,军事侵略的危险使得政府无从选择。当天,政府发表了声明,宣布接受慕尼黑协定的条款。但同时表明“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向全世界宣布反对这一决定。这一决定是单方面的,在没有捷克政府的参与下所得出的。”在当天的广播讲话中,杰恩西罗维总理发表了声明:“我们被遗弃了!我们孤立无援!”
签订慕尼黑协定的消息使捷克的士兵们和老百姓感到沮丧和消沉。当将士们从即将被德国人占领的地堡里撤出来时,一些人痛哭流涕,各省的人民不断骚乱。“激情和决心换来的是毫无结果的冲突,剩下的是极度的沮丧和绝望。”考贝尔后来写道。1938的春季和夏季,捷克人民的士气高涨,对前途充满了乐观。面对是战,还是降,一些捷克人振奋精神,保卫他们自己的国家。9月21日,当贝奈斯不情愿地接受张伯伦和希特勒在贝希特斯加登的会议上达成的条件时,压抑愤怒的人们聚集在布拉格各条大街上抗议示威。人们高喊:“给我们武器!”9月23日,当张伯伦和希特勒在巴特戈德斯贝格的会谈,似乎处于破裂的边缘时,英国的官员警告贝奈斯,英国将不再有正式理由地反对捷克斯洛伐克实行军事动员,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像被注入一股活力又群情激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