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二十世纪军政巨人:奥尔布赖特传(10)

二十世纪军政巨人:奥尔布赖特传(10)

作者:(美)安·布莱克

佳拉里布尼卡和考贝尔的友谊从战前就开始了。“那时常有一些官方招待会。会后,官员们都回家了,我们留下来唱歌。”她说,“每个人都唱。考贝尔嗓音很美,他会唱很多歌曲,甚至会唱一些塞尔维亚歌曲。”她和她的丈夫佛莱多常在法国大使馆举办的招待会或宴会上见到考贝尔。她说,考贝尔就像一块磁石有吸引力。但里布尼卡认为,他并不是向女人献殷勤的男人。“他魅力十足,所有的人都喜欢他,但他不是唐璜那种,绝不是。”里布尼卡说。

考贝尔是犹太人,这一点在外交界并不是一个秘密。

每个人都知道这一点里布尼卡说,“在战争前,出身犹太家庭非常正常,没有人认为这有什么不同。他是捷克人,我们知道他是犹太人。我们对此毫无介意,当时的气氛也就是如此。”

形势的变化迫在眉睫。纳粹德国的阴影笼罩着捷克斯洛伐克上空。1933年1月30日,当阿道夫希特勒成了德意志帝国的元首时,他着手实施他统治欧洲的阴谋,这一计划需要毁灭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

希特勒和纳粹党的执政,部分原因是由于利用了德国人民对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战败情绪,以及对凡尔赛和平条约条款所产生的愤怒感和耻辱感。希特勒呼吁德国人民弘扬一套大民族价值观,这些观念长期以来被深深植根于德国精神之中。他鼓吹国家主义,强化领导、意志、武力和种族。他所做的这一切,对于德国文化意识和政治意识都有所触动。实际上,希特勒把人生等同于民族生存和霸权的斗争。他深信,德意志民族的生存,需要领土控制和彻底战胜东欧国家,他想复兴德国“千年帝国”的辉煌。为达到此目的,他的眼睛瞄上了从北海到乌拉尔山脉之间的大片土地,为德国生存提供所需资源的生活空间,而获得这一生活空间的唯一途径是战争。希特勒认为只有通过战争,才是日耳曼民族生存的唯一出路。

那些早已和德国有密切的文化、经济联系的东欧小国家自然是希特勒侵略的首要目标。5年来,希特勒一直窥视着捷克斯洛伐克。在托马斯G马萨里克总统的领导下,捷克斯洛伐克是东欧工业化程度最高、民主性最强和最富裕的国家。

正如美国记者麦克斯普茨尔1938年4月从布拉格发回的报道中所说那样:“站在公正的立场上,不带任何偏见,我们应当承认,在短短的20年时间里,捷克所创造的政治制度远远胜于任何中欧国家。在某些方面,捷克的民主政治明显优于世界上最古老的民主国家—美国。”

捷克斯洛伐克是从奥地利帝国的废墟上诞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协约国一致同意在波希米亚的3个历史省份(波希米亚,摩拉维亚,南西里西亚)之上,成立一个独立的国家,以前这一地区属北匈牙利和喀尔巴阡山乌克兰的斯洛伐克领土。任何一个从大帝国的残余中产生的民族国家,尽管有着其深厚的历史积淀,都是不完善的,或者某种程度上是一个专制的国家。新诞生的捷克斯洛伐克是一个多种族的国家,人民都沿袭着各自不同的历史传统。人口数量最多的民族是日耳曼民族,人数约为300多万,占这一新生国家总人口的近四分之一。大部分日耳曼人居住在位于波西米亚西部、北部和南部的苏台德,以前属西利西亚和北摩拉维亚。随着时间的流动,苏台德人这一总称用来指称所有曾经居住在前奥地利省份日耳曼人。曾经在奥地利帝国统治时期,人口属于多数的苏台德日耳曼人,现在发现,他们在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中居少数。捷克人和日耳曼人几十年的敌对情绪,并不可能由于新的国家的建立而被消解。新生的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和她的日耳曼少数民族之间的冲突焦点,常常围绕着是在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内部自治,还是从共和国独立出来。这一问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前奏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希特勒正是利用了居住在苏台德区大批的日耳曼人,把他们作为德国参与捷克事务的借口。为掩盖其真正的目的——“用武力消灭捷克”——希特勒想通过苏台德事件,捏造捷克压迫和虐待日耳曼少数民族的事实,以此来实现干涉捷克事务的企图。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少数民族相比较而言,从整体上来说,捷克政府对苏台德区的日耳曼人相当友善。但由于希特勒的出现和强大德国的兴起,使得苏台德区的日耳曼人,在饱受文化对立的捷克斯洛伐克和德国之间作出了选择。新生和充满活力的德国在边境上的诱惑,使得这一刚刚起步的国家内,苏台德少数民族的分裂问题,变成了战争的导火索。对于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导人来说,关键问题是如何在不牺牲共和国利益的条件下,满足苏台德人的要求。而对于希特勒却是如何利用苏台德人的不满,来彻底摧毁捷克斯洛伐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