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部分国内外的紧张局势(1961-1963)
第17章农业:重组和改革
苏联农业中出现的问题越来越棘手,赫鲁晓夫为此大伤脑筋。1961年1月,苏共中央又一次召开全会,议题一仍旧例:“进一步发展农业的措施”。这次全会决定改组苏联及各加盟共和国的农业部。
从此,这些农业部再也无需负责制订生产计划和组织生产,为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拨放资金的职责亦被撤销,也不再管理向农庄和农场供应农业机械的工作。时下,它们都要集中致力于农业生产的科学指导工作,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文化水准,传播以往积累的经验,帮助解决挑选优良品种、播种作物和饲养牲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促进农业出版物的发行。不仅如此,所有的农业部还要从各加盟共和国的首都一律外迁,搬到先进的国营农场,从而使农业部的干部们能够将部里的指示原原本本地落实到基层。不言而喻,农业干部对这项改革肯定不欢迎,特别是那些仍然家住市内的干部更是有苦难言,因为这样一来,他们只得天天挤班车赶到部里去上班;至于那些到农业部办公差的人们,要想找到部机关的新地址也得费上一番功夫才行。
从前的苏联农业部长弗·马茨凯维奇被免除职务,接任的是米·亚·奥尔尚斯基,此人是生物学家李森科门下著名的弟子。在李森科的恶劣影响下,整整一代苏联农业科学家都上当受骗,任人摆布,他们不讲实事求是,不讲客观严谨,而是见风使舵,投机钻营。
这次全会闭会后不久,在根·沃罗诺夫和德·波利扬斯基的陪同下,赫鲁晓夫在全国开始进行新的一轮工作视察。这位总理急于亲自检查整个农业的进展情况。他首先赶到乌克兰,出席了乌克兰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全会。然后在顿河畔的罗斯托夫盘桓数日,这时正在举行北高加索地区生产劳动者代表大会。随即他又来到第比利斯,这可是多年来的头一回,全南高加索地区的农业工人代表聚集此地,倾听他的指示。在沃罗涅日进行着另外一个代表会议,赫鲁晓夫在会上毫不客气地批评了中部黑土地带的州委书记们;在莫斯科又举行了相似的一次代表会议,参加者是非黑土地带的农业工人,为了这个会,赫鲁晓夫在动身赶往乌拉尔地区参加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和库尔干的代表会议之前,又返回首都作了几天短暂停留。3月初,他又到新西伯利亚巡访,除视察这一地区的农业状况之外,他还听取了有关苏联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的一些情况汇报。3月12日,他来到处女地的重要城市阿克摩林斯克,3月17日又赶赴哈萨克首府阿拉木图。直至3月24日,他才返回莫斯科,此时,全国南方地区已开始播种。
1961年秋天,生产情况的初步统计数字正式公布。工业生产可望全年增长9%;这一成就固然令人欣慰,但却是几年来第一次低于10%的增长率。至于农业,结果再次让人失望,全年生产总量只提高了2.5%,而其中商品粮所占份额只增加了0.7%,粮食生产增长2%至3%,棉花产量提高5%。牲畜存栏数量虽然增加迅速,但肉类产量只有8700万吨,低于1959年。牛奶和羊毛的生产数字表明,生产仅仅提高了1.5%。肉和奶制品的供应相当匮乏,无法满足苏联国内的需要,再也难以追上国内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而不久前党中央刚刚采纳了一个新方案,保证要迅速提高农业生产率。
这一年的生产结果使赫鲁晓夫的计划成了泡影,但他依旧不改惯有的乐观精神。他不信任党的中央机关和地方组织,因为他确信,他的政策十全十美,但执行者没有不折不扣地加以实施。由此他决定,虽然自己在年初已经走遍了全国几乎所有的农业生产地区,但这次还有必要在全国再跑一趟。
这次他首先来到乌兹别克加盟共和国,参加了棉花种植工人代表会议。接着又赶到哈萨克处女地的切利诺格勒,出席了当地正在举行的农业工作者代表会议。下一站是绍尔丹吉,他在这里参观了阿·巴拉耶夫领导的谷物研究所。此后他又直奔阿尔泰边区,用了大量时间考察了格·伊·纳里瓦伊科领导的阿尔泰农业研究所的工作。其后,他又马不停蹄地到新西伯利亚参加了西伯利亚农业工作者代表会议,最后返回莫斯科。当时来自苏联中部、西北部及伏尔加——维亚特卡流域地区的1.1万多名农业工作者在首都的体育馆聚会,举行代表会议,赫鲁晓夫也莅临到场。12月底,他再度离开京城,这次是去乌克兰和白俄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