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担任西园校尉的时候,和淳于琼是同事,当淳于琼被士兵带去见曹操时,曹操颇为感慨地问道:“你怎么到了这个地步?”
淳于琼虽然兵败被俘,但很有些武将的傲骨,他昂着头说:“胜负全在天意,有什么可问的!”
曹操和淳于琼毕竟曾经同事一场,不看僧面看佛面,问话的意思实际就是不想杀淳于琼了。已为曹操帐下谋士的许攸一看不让了,他是袁军兵败乌巢的罪魁祸首,在袁军眼中就是个不折不扣的白眼狼,站在他的立场上,他其实不希望任何一个经历过乌巢之战的袁军将士活着,从而成为指责他背叛河北子弟兵的见证人。
“他(指淳于琼)明天早晨照一照镜子,可不会忘记自己是掉了鼻子的人。”许攸提醒曹操,人淳于琼也是堂堂大将,割鼻之辱岂能随随便便地抛之脑后,他一定会记仇、报仇的。
“明天您可以翻史书看看,这种人留下是危险的。”许攸的话成了淳于琼的催命符,曹操听了他的话,随后就把淳于琼给杀了。
乌巢兵败的消息迅速传遍袁军各个营垒。前有数千车军粮被毁,后有新运来的万车军粮被付之一炬,再加上那千余袁兵的鼻子及牛马唇舌,足已令袁军官兵闻之色变。
自官渡战役开始以来,曹袁两军已计有七次交手,除了在开阔地带交战时,曹军有一次失利外,其余从正面的白马、延津、故市、乌巢,到侧翼的于禁两破袁绍别营、曹仁分别击败刘备和韩猛,都是曹胜袁败。不仅如此,包括乌巢之战在内,曹军的好几次胜仗,皆为抽调部队实施奔袭,结果既能迅速击破敌军,又能确保大营不失,绝对称得上是攻如摧枯拉朽,守能安如泰山。到了这个时候,就算是袁绍自己,恐怕也不能不承认,袁军的军事素质与战斗力无法与曹军相比了吧。
袁军屯扎官渡日久,锐气和斗志本来就已大不如前,如今更受挫伤,反映在白天的战斗中,便是攻营乏力,毫无起色。
作为乌巢兵败的直接责任者之一,郭图既惭愧又惶恐,然而小人就是小人,他不闭门反省,痛改前非,反而在袁绍面前进谗言,诬陷张郃,说张郃对袁军战败表现得幸灾乐祸,出言傲慢无礼。
郭图对兵败负有责任,但最大的责任者其实还是袁绍自己。在决定放弃乌巢,一举攻下曹操大营的那一刻,他原以为可以故智重施,稳操胜券,却没想到出了一个致命的昏招,结果不但未能打破曹操大营,还导致乌巢守军被歼,军粮被焚。早知如此,就应该采纳张郃之计,集中优势兵力,迅速救援乌巢,那么不仅可能保住乌巢,甚至还可能将曹操的五千人马一举歼灭!
不用说,躲在军营里的袁绍早就把肠子都悔青了,但他这个人心胸狭窄,而且酷爱面子,后悔或者失误的事情可以放在他肚子里,就是不能被人当面说,或者在公开场合进行议论。
因为心里面本来就猜疑张郃可能提及责任问题,郭图一进谗言,袁绍便信以为真。他对此极为不悦,同时既有许攸投曹在先,他也怀疑张郃和高览攻不下曹操大营,并不是实力使然,而是已与曹操有所勾结,对自己怀有二心。
碍于战事方殷,军队又刚刚遭到重大挫败,袁绍没有对张郃、高览立即进行处理,但郭图的话还是传到了张郃耳朵里。张郃知道袁绍对郭图等人偏听偏信,过后肯定还是要机会整治自己,不由又恨又怕,在和高览商量后,两人决定步许攸的后尘,一同归降曹操。
张、高先放火烧掉攻城用的器具,接着便前往曹营。此时曹操尚未回归大营,曹仁负责留守,能否接纳张、高,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因为张、高前不久才进攻曹操大营,如今去而复返,难道就不会是假投诚,实际想诈开曹营大门?
荀攸觉得张、高不像有诈,劝曹仁不必怀疑,于是曹仁果断地打开营门,接纳了他们。
曹操回营后,见张郃领着高览来降,非常高兴。他说过去伍子胥辅佐吴王夫差,不早点醒悟,结果使自己身处危险境地,伍子胥的做法其实很蠢,哪里能跟微子背弃商纣投归周武王,韩信离开项羽投归刘邦比呢!
曹操爱才心切,他知道张郃是一员不可多得的良将,为了不让张郃背上临阵归降的心理包袱,所以才特意讲了这番话,意思是张郃降曹,和当年微子、韩信做出的选择一样,完全是弃暗投明的明智之举。
对于自己认可的人才,曹操向来不玩虚的,他随后即授任张郃为偏将军,封都亭侯,并直接授以兵权,让他随自己征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