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动员了十万以上的精兵南下,因其是攻方,机动部队即可达到十万之众,曹军是守方,能抽出一万人进行机动,已达极限,也就是说,曹操的机动兵力只有对方的十分之一。饶是如此,从袁军出发起,曹军也已经牵制了袁军达半年之久,特别是在官渡紧紧扼住了对方的咽喉,使其寸步不能前进。
荀彧分析,袁军强劲的势头即将被消磨殆尽,情况必然会再次发生大的变化,曹军完全可以用奇谋战而胜之,千万不能因弃守官渡而失去大好战机,导致功亏一篑。
荀彧的回信对曹操有着震聋发聩的效果。他激凌凌打一个冷战,认识到自己兵势较袁绍为弱,倘若从官渡一抽脚,袁绍乘机追击,势必一败涂地,说不定还没能退到许都,就已是树倒猢狲散了。
退军决无全理,曹操决定接受荀彧的意见,继续在官渡坚持,与袁绍周旋到底。
荀彧在信中提出,应待机而动,用奇谋胜敌。曹操就此又征询了贾诩的意见,贾诩语出惊人,他认为曹操无论谋勇还是用人、决断等方面,都超过袁绍,之所以历半年时间,都未能打败袁绍,不是兵、粮不如袁绍,而是制定战策时太过谨慎,只想做到万无一失,却没有考虑兵出险招。
但凡奇谋,就是要不走寻常路,哪怕在险途上拼死干它一场,于是剩下来的问题就变成了:这险,究竟该怎么冒法?
就在曹操苦思良策的时候,曹军因为粮草短缺,已经处于军心动摇的危急边缘。为此,曹操不得不一个劲地向后方和自家粮队催粮,并亲自出面安抚已经疲惫不堪的运粮士卒,说:“再过十五天,就会打败袁绍,到时就不会让你们这么辛苦了。”
除了粮草,曹军也极需其余军需物资。让曹操喜出望外的是,负责镇抚关中的钟繇给前线送来了两千多匹战马。冷兵器时代,战马绝对是战略级的紧缺物资,更不用说在这样的关键时刻了,曹军因粮草不济而导致的士气低落,亦因此有所回升。曹操在给钟繇的信件中,高兴地说你送来的马,正好应前线之急,从前萧何镇守关中,供给刘邦前线军需,你所立的功劳,和萧何是一样的。
艰苦忍耐终于换来了报偿,一日,荀攸得到一个重要情报:袁绍部将韩猛押运数千辆粮车,即将前来官渡。
捷径
与曹军不同,袁军物资充裕,尤其粮草充足,号称预支十年都没问题。应该说,曹操在作战前筹划和动员时,就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并想好了对策:夺来为己所用。
从前哨战开始,曹军便通过打胜仗的方式,夺取袁军的军事物资,白马、延津两战,每次都能缴获不少敌方辎重。然而如今袁军主力集结于官渡,双方进入了相持阶段,曹军已经很难在正面轻轻松松打它一个胜仗了。
曹操君臣由此把视线转向袁军侧后。随着主战场转移至官渡,袁军的补给线被大大拉长。双方的大本营和补给基地,一个在许都,一个在邺城,许都距官渡前线为两百里,而邺城距官渡则有四百里之遥,袁军补给线的长度足足相当于曹军的两倍。
补给线过长,势必造成运输困难,袁军每次为前线补给粮食的间隔时间都较长,而且一次性运粮不是几千车,就是一万车。显然,像楚汉战争时期那样,截敌之粮道和焚烧其粮草,不失为将敌人的劣势转化为自身优劣的一个捷径。
负责押运粮草的敌将韩猛,就是袁绍分兵西路时,被曹仁击败的那位仁兄。荀攸了解到,韩猛与颜良、文丑同属一个类型,虽然名如其人,作战勇猛,但是没什么头脑,容易轻敌,因此他向曹操建议,派出一支轻骑部队,对韩猛粮队进行袭击。
曹操听后很感兴趣,他固然不肯轻易出击和消耗兵力,但这种军事行动,与荀彧、贾诩所主张的奇谋相符,即便出击过程中有所损失,也是完全划得来的。
曹操随后问荀攸,派谁带兵合适,荀攸推荐了徐晃。
因力斩文丑,徐晃在军界声名大震。像韩猛这种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战将,一是不能独当一面,二是打仗时不能撞到智将,而徐晃恰恰就占全了智勇二字。
徐晃率精兵悄悄出发,来到袁绍大营以北的故市。韩猛与其所押运的数千辆粮车就在故市,徐晃突然对其发起猛袭,韩猛猝不及防,当即为徐晃所败,军粮也被全部焚之一炬。
故市军粮被毁,令袁军蒙受了重大损失,其进攻力度亦为之大减。不过袁军粮多,不止这一批,所以并不能使其立刻产生动摇,而且自此以后,袁绍对其补给线也明显加强了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