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开战以来,袁军总算小胜了一把,这使袁营里颇有一股喜气洋洋的气息,于是袁绍乘胜而进,对坚壁不出的曹军发起攻击。
在古代战争中,要攻破一座营寨,往往比攻破一座城池更难。因为守城池的可能只是地方部队甚至民团,守营寨的却多半是久经战阵的野战部队,比如曹军。
曹军建造的营寨,也如同城墙一样坚固高大。守卫营寨的曹军可以密集排列,作为进攻方的袁军在进攻时只能循序而上,虽然他们人多,但就某个接触面而言,实际作战人数却肯定要少于曹军,曹军战斗力又强,加上各种防守重器的打击,袁军即便付出数倍于对方的伤亡,也不一定能够接近寨墙,更别说击破营寨了。
在袁军的北方战史中,进攻高大营寨的情况并不少见。当初公孙瓒固守幽州,他看到兵法上说,百楼不攻,就是只要能建起百座高楼,敌人便无法攻打,于是便在防区内挖了十道濠沟,用泥土在壕沟内筑起土台,这些土台中,最里面的高达十余丈,其它的也都有五六丈。
公孙瓒的高楼确实弄得袁军疲困不堪,以致数年围攻都毫无建树,袁绍显然对此印象极其深刻。抛去个人缺点,袁绍也是一个拥有不错战绩的用兵家,以战学战已经化为一种本能——公孙瓒的高楼法被他移值到了官渡战场,只不过公孙瓒用高楼防守,他用高楼进攻!
袁军没有直接对曹军的营寨进行攻击,而是在距离其寨墙一定距离内,堆起无数土山,等到土山快要与曹军营寨等高的时候,便用树木在上面筑起望敌楼,然后再派弓箭手和强弩兵登楼。
通过争夺高度,袁军迅速完成了攻防位置的交换。原先,曹军凭借高大寨墙,处于居高临下的位置,远了使用弓弩,近了擂木、巨石招呼。现在,袁军依靠更高的土台和望敌楼,反过来使得曹军寨墙内的情况被其尽收眼底,一览无余,里面的所有曹军官兵也就都成了他们的活靶子。
袁军强弩兵的威力,在当年界桥大战,大杀公孙瓒“白马义从”一仗中,就已为世人所震惊。曹军和公孙军一样,都是有血有肉的人,在强弓劲弩面前也都脆弱得跟豆腐渣相似,没过多长时间,就有不少曹军士兵被射死射伤,营内哀鸿一片。
自此,曹军官兵人人自危。为了不被弓弩伤及,大家无论是在营内来往行走,还是仅仅蹲在工事内,都得小心翼翼地用盾牌遮蔽身体,或者匍匐前进。
这样被压着打,就算不被困死,也得被憋屈死。有人激愤地说,哪怕付出再大伤亡,也要冲出去把楼台拆掉。曹操当然不允许,因为他知道曹军跑出去就是送死,而这正是袁绍所希望看到的。
还有人建议通过弓弩对射,压制袁军,减少营内压力。这样做当然是可以的,但是曹军需对空射箭,占不到多大便宜,很难对有高楼保护的袁军射手造成有效杀伤。更何况,箭矢造难耗易,对于曹军而言,也是一种很紧缺的军用品,在奈何袁军不得的情况下,还要把资源白白送给对方,那可就亏大了。
曹操和谋士们拼命想招,情急之下,终于让他们琢磨出了一种克敌利器:发石车。
发石车的名词以前没有,是在官渡大战中第一次出现。文献中对其原理未加以详载,也没有相应实物传世,只知道在战国或者更早的周代,有过纯使用人力的抛石机,曹操君臣有可能是从中得到了启发。
按照当时的知识技术水平,人们已能掌握和运用比较简单的机械原理,并将之运用到发石车上。曹操命工匠连夜打造,造好后马上用来对付袁军的高楼。
按照现代学者的模拟,发石车应该是可以拖拽或推着前进的,操作人员使车子在运动中急停,车上的抛石装置便能借其力,把石弹抛甩向前方。当然,它的准头一定不会太好,不过发石车不会只有一辆,许多辆发石车连续不断地抛甩石弹,巨石漫天飞舞,纵使瞎猫碰上死耗子,也总会有一部分正好砸中楼台。
史籍载,发石车抛射石弹时,发出的石弹在空中响声隆隆,如同打雷一般,故又称“霹雳车”。最终,袁军的望敌楼全部被这种响声极大的“最原始大炮”所击毁,楼上来不及躲避和逃命的弓弩兵也非死即伤。
有矛就有盾
斗智斗勇斗技的竞赛并没有就此结束,袁绍一招不成,再施一招。这一招仍和消灭公孙瓒有关,但却是袁氏原创,当初袁绍围攻公孙瓒数年不克,始终拿他的高楼没办法,便转而采用地道战,把战场由天空移至了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