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的地道战战术,只是从城外挖条地洞通向城里,技术要求相对比较简单。袁军的地道战比这个要复杂得多,甚至涉及测量技术和工程力学方面的知识,他们是把地道挖到高楼之下,先用木柱顶住,到差不多时,就火烧木柱,木柱烧断,高楼即自动倒下。袁军通过地道战,一直推进至公孙瓒所居的中心楼台,公孙瓒见大势已去,只好自杀,袁绍征服河北之役方才收官。
袁绍拿出地道战的绝招,命令士兵暗中挖掘地道,直通曹营,以便进行偷袭。
然而曹操不是公孙瓒,他使用地道战这一套路的时候,其实还尚在袁绍之前。就在袁绍击灭公孙瓒的前一年,曹军南征张绣,眼看即将被张绣和刘表联军夹击时,曹军正是在短时间挖通地道,才将辎重和部分兵员输送了出去,这说明当时的曹军已经熟悉掌握了地道战的相关技战术。
能够证明曹操精通此道的另一个证据,是在曹操的故乡安徽亳县(即谯县),至今仍保留着一座当年留下的地下运兵道。这座据说曾由曹军使用的地下运兵道,总长度达到十二公里,里面如游龙一般蜿蜒曲折,视野伸展十几米,就会被青砖所砌的青砖所遮住,除此之外,还有猫耳洞、绊腿板、障碍券、陷阱、传话孔、刺枪孔等众多机关,可见防御设计已相当精妙。
有矛就有盾,任何一种新战术产生之后,都必然将有另外一种对付它的战术随之产生。地道战也是这样,在战场上一发展起来,反地道战术便应运而生,曹操在精通地道战的同时,也知道如何使用反地道战,对敌方的地道战进行防御。
袁军偷偷开挖地道的秘密很快就被曹军发现,曹操立即命令士兵在营内挖掘长长的深沟,用以截断袁军所挖的地道。这种办法虽然简单原始,却是后来反地道战的一个通用要领,如此一来,袁军的地道战也就进行不下去了。
曹袁两军你来我往,见招拆招,前后又相持了一个月。袁军虽不能攻下官渡,但曹军的处境却变得越来越困难。
袁军营寨东西相连,连绵达数十里,曹军被迫分兵对抗,在总的兵力数量处于绝对劣势,又缺乏足够的机动兵力用于替换的情况下,时间一长,部队的疲敝程度可想而知。
比兵少疲敝更为严重的,是包括军粮在内的军需匮乏,甚至已有断粮之虞。前方紧张,必然只能加重后方征赋,百姓困于征赋,民心不稳,有些地方甚至发生叛乱,这也是刘备虽力量不大,但仍可以在汝南活动的一个重要原因。其间,曹操听取荀彧等人的意见,及时采取了一些缓征的补救措施,才使形势有所缓解,代价则是前线的军需品愈加短缺。
官渡前线吃紧之际,也是袁绍的策反活动活跃之时,继那次孙策北袭风波之后,从许都到官渡军营,又有许多官员和将领私下致书袁绍,暗通信息,做着脚踩两只船,甚至投降袁绍的打算。
曹操整日忧心忡忡,食不甘味,他自觉实在坚持不下去了,便很自然地产生了先让袁绍一步,放弃官渡,撤保许都的想法。
从感性说,曹操怕是一刻都不愿在官渡再呆下去了,但从理性上说,他也知道后撤许都,背离了最初与袁绍在官渡决战的宗旨,很可能导致兵败如山倒,并危及许都的严重后果。正是因为心里没着没落,促使他提起笔,给远在许都的荀彧写信,想听听他的意见。
谁都不能先松口
荀彧完全能够理解曹操的心情,他的一个感慨是,幸亏先前攻灭了吕布,不然根本没法与袁绍对决。不过理解归理解,他却坚决不能同意曹操此时弃守官渡。
曹操告诉荀彧,目前各方面都很困难,但最为困难,同时也是让他决定撤出官渡的主要动因,则还是军粮快要吃光这一现实问题。荀彧说我知道前线军粮短缺,不过再怎么短缺,也不能跟楚、汉在荥阳、成皋对峙时相比啊!
荀彧在这里引述的,是楚汉争霸时期一次带有决定性的战役,战役进行过程中,刘邦的粮道被项羽截断,他的部队已经不是军粮短缺,而是根本没粮了。荀彧强调,即便在那种情况下,刘邦也不肯先退出战场,因为谁先退,谁就会处于被动地位。
当年是刘邦和项羽,现在是曹操和袁绍,当年是荥阳、成皋,现在是官渡,虽然时间、人物、地点都已经置换,但相互之间的利害关系一如既往,即双方已经死死咬在了一起,到了这个时候,谁都不能先松口——倘若曹军不能在官渡压倒袁军,就必然会被袁绍乘机打败,相应地,袁绍也无法再撤退乃至抽兵别处,否则下场同样不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