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军武将之中,“诸夏侯曹”多数难以独当一面。异姓大将如于禁、徐晃、张辽等,又不是太让曹操放心,深怕他们像刘备那样,一脱离自己的掌控,就举起反旗。要知道,袁军主力就盯在官渡,但凡出现这种情况,后果的可怕程度是难以想像的。
曹仁的出现提醒了曹操,正所谓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这不就是个做主帅的好材料吗?
同为“诸夏侯曹”的代表,夏侯惇、夏侯渊打仗勇猛,但缺少智谋,曹洪在具有上述缺点的同时,又生性贪鄙,重财好色,乃至被人讥为“要钱太守”,兼之领兵作战败多胜少,早已不大受到曹操的信重。这些人中,唯有曹仁是个例外,称得上智勇双全,文武兼备,完全可与异姓大将们媲美。
曹操拍板定案,让曹仁率领骑兵,南下进攻刘备。曹仁果然没有让曹操失望,出兵后很快就击破了二刘联军,刘备在汝颍站不住脚,只好逃归河北。二刘一个逃跑,一个哑火,曹仁没费什么力气,就将反叛诸县全部予以收复。
袁绍在派刘备从东路迂回的同时,另派部将韩猛从西路包抄许都。曹仁在完成后路平叛的任务,立即马不停蹄地由西路趋师北上,并大败韩猛。韩猛损兵折将,灰溜溜地逃回了总部,这件事对袁绍影响很大,自此他就再也不敢从主力部队中分兵它路了。
不舍得抽主力,调用一下非主力还是可以的。不久,袁绍又派刘备带本部兵马再至汝南。刘备潜入汝南后,与另一支背叛曹操的黄巾军龚都部会合,两部合起来也有数千人。他们在曹操后方闹腾了一阵,但力量终究薄弱,无法与二刘联军时的声势相比,更不能如袁绍所希望的那样,形成对曹操两路夹攻,或者牵制和调动曹军主力的局面。
官渡正面的袁军主力在与曹军相持一个月后,也开始慢慢进兵。后世有史家认为,曹操从白马撤退至官渡,是为了诱敌深入,在自己地盘内寻机歼敌,换言之,曹军的退,是主动引诱敌人的“吸”,袁军的进,则是“被吸”。这种说法,多少带有一点事后诸葛亮的意味。袁军虽在前哨战中连遭挫败,损兵折将,其主力部队应该还有十万出头。曹操虽然也向官渡集中了所有能集中的兵力,甚至急调原屯兵它处的于津部回守官渡,然而至多也不会超过三到四万,以曹军这样的兵力规模,既无吸引敌人进入预伏战场的资本,也没有就地歼灭全部袁军的实力。
撤到官渡,不过是曹操原定作战计划中的一部分,他的所有考虑,都是要扬长避短,克服兵少粮少的困难。这样做确实是有极为有效的,比如,缩短了补给线,在减少粮食消耗的同时,减少了辎重兵员,增加了战斗兵员,比如,缩短防区,可以增强兵力密度和冲击力,又比如,通过侧翼的河流水道,以水代兵,这样也大大节省了兵力。
兵法上讲,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袁军的兵员不过是曹军的数倍,加上曹操又利用官渡的地形特点,最大程度集中了兵力,所以袁绍无法对曹军实施包围战,也不能进行分割围歼,只能从正面逐步推进。
官渡无城,曹操选择了据于要道,结营寨以固守。袁绍便针锋相对,沿官渡外围扎营,官渡地多沙丘,袁军依托沙堆,从东到西,扎下了十余处营寨。
袁绍虽拒绝了沮授持久战的建议,但这么多营寨往官渡外围一扎,袁军又粮草充足,假以时日,也一样能困死曹军。
用高楼进攻
袁绍要掐曹营的喉咙,曹操不能无动于衷,他也只好分营十余处,与袁军对垒驻扎,这样一来,曹军能用来机动作战的兵力已不足万人,其中受伤者还有十分之二三。
对曹操来说,兵少的问题还相对好解决一些,粮少最难办,毕竟人每天都得吃饭,否则别说打仗,连生存都生存不下去。这也正是沮授所指出的,曹军必须争取速战速决,而不能和袁军长期干耗着,于是时隔不久,曹操便趁着日食,主动向袁军发起试探性进攻,双方在开阔地带进行了一场交战。
袁军士气正旺,且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曹操的这次尝试没能吃到好果子,曹军也因此蒙受了自开战以来的第一次挫败,实际上也是整个官渡战役中唯一的一次失败。
尽管不是什么大败,但以曹军的兵力来说,实在经不起屡战屡败。意识到如果急于求成,不仅解决不了粮少的问题,还会白白地消耗兵力,使兵少的问题更加突出,曹操不得不打消了短期内速胜的念头,继续凭借深沟高垒,用坚壁防守的战法与敌人对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