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又悔又怕,赶紧磕头认罪,匆匆退朝。旧时的制度,三公晋见天子,在殿上行走时,都要由宫廷卫士将两把戟交叉于其颈项,挟持前行。曹操身居司空,自然也要遵守这一规矩,往常倒还无所谓,这个时候就不一样了,他老觉得那两把戟会砍自己的脖子,整个人胆战心惊,一步步都走得极其艰难,就像在上刀山下火海一样。
出了大殿,曹操已经是汗流浃背。由于害怕重蹈何进的覆辙,自此以后,他便不再朝见献帝。
对于曹操的专权跋扈,贵戚百官也多有不满,献帝和这些官员都试图削弱曹操的权力,以致除掉他,具体策划行动的核心人物,便是献帝的丈人董承。
董承自东迁起,便带兵辅佐献帝,另一方面,当初又正是他把曹操招入了洛阳,所以一开始,董承在献帝和曹操两边都吃得开,作为亲近献帝的外戚,仍被曹操表奏为辅国将军。
辅国将军和给予吕布的那两个将军一样,都没有实权,此后献帝有意培植自己的势力,除加授董承为车骑将军外,又授命他“开府”。所谓开府,就是为董承置僚属,设机构,赋予其实际权力,这就明显超出了曹操的容忍范围,双方很快就处于了对峙状态。
根据董承后来的口供,他接到了献帝夹带在衣袖中的密诏,要他设法杀死曹操。于是,董承就设法联络了偏将军王服、昭信将军吴子兰、越骑校尉种辑等人,准备在京城发动政变。
公元200年2月,衣带诏和京城政变计划双双暴露,董承等人全部被杀。曹操杀了董承后,又要杀害董承的女儿董贵人。这时董贵人已经有孕在身,献帝恳求曹操免其一死,但几次恳求都遭到了拒绝。
董承等重臣及其天子贵嫔被害,在当时产生出极大的威慑力量,汉宫内外无不惊骇,至少在以后的史书中,就再也看不到献帝自主封拜重要文武官员的记录了。
鉴于和献帝之间的矛盾以及献帝对自己的态度,曹操对于董承案的发生,也许并不觉得特别吃惊和意外,真正让他感到有些猝不及防的,是政变参与者中居然有这个人的名字:刘备!
曹操对于刘备非常器重,在他刚刚投靠时,便上奏他为豫州牧,以后又带着他一同攻破吕布,救出了他的妻子儿女。回到许都后,曹操表奏刘备为左将军,并给予了超出一般僚属的待遇和敬重,平常宴饮谈话时,都和刘备坐一张坐席,如果刘备随他外出,也必要与之坐同一辆马车。
但是显然,刘备内心里并不把曹操当成自己的主公。正如当初程昱等人所认为的,刘备勇而能战,志向远大,绝不是一个安分之人。有人甚至指出,刘备之所以在白门楼上极力主张杀掉吕布,并不仅仅是因为对吕布怀恨在心,更主要的是,他早已将曹操视为自己今后事业道路上最大的敌人,担心如果吕布为曹操所用,曹操将会如虎添翼。
刘备本是汉室后裔,入朝后也不满曹操控制献帝,他与董承等人有些来往,便参加了密谋政变的活动。就在政变策划期间,有一天曹操请刘备吃饭,席间他突然漫不经心地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曹耳!本初(袁绍字本初)那些人,是不算数的。”
刘备原本就心里有鬼,一听此言,还以为曹操知道了关于他参与密谋的什么风声,吓得两手发抖,连手中的勺子和筷子都拿不住,啪的一声掉在了桌上。此时正值雨天打雷,刘备连忙掩饰说,古代圣人有个说法,迅雷和狂风会让人吓得脸上变色,这话实在有理。
其实曹操那时并不知道衣带诏的事,更不知道刘备参与其中,他把刘备抬举成与自己并列的大英雄,按其本意,应该是想通过这番惺惺相惜,进一步笼络刘备,以便使他能够铁了心跟随自己打天下。
曹操足智多诈,照理说,刘备的欲盖弥障之举很难骗得了他,他不可能相信一个征战沙场多年的豪杰,会被打雷吓得拿不住筷子。问题就在于对刘备失态的理解上,在对董承案尚不知情的情况下,曹操很可能认为,刘备仅仅是经不起抬举,不敢与自己并称英雄,所以才会慌乱得不知如何是好。
曹操嘴上把刘备和自己并列,实际自然不希望如此,刘备的表现反而在他的期望之中。因为这表示刘备即便像程昱等人说的那样,怀有英雄之志,但却无英雄之胆,自己完全有能力控制他。
那我就来吧
经过那次饭桌前的谈话,曹操对刘备放心了许多,而刘备却如坐针毡,整天想着如何能够尽快逃离许都。事有凑巧,恰在这个时候,袁术欲由下邳北上,投归袁绍的消息传来,刘备连忙借机主动请缨阻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