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人认为,袁绍之所以错失与刘备夹击曹操的大好时机,可能还是与轻视曹操有关。或许,他已经认定,这个从小就被他压着一头的宦官子弟终究不是他的对手,反正早打晚打都是打,用不着过于着急。
一双不幸的眼睛
刘备离开徐州后,逃回青州。那个时代任用官员,除举荐孝廉外,还举荐茂才。所谓茂才,也就是优秀人才,刘备过去为官时,曾将袁绍的长子、青州刺史袁谭举荐为茂才,袁谭因此相当于刘备的门生故吏。得知刘备逃到了自己的地盘,袁谭连忙亲率步骑兵前来迎接,同时派使者快马飞报袁绍。
与袁绍短暂相处过的郭嘉,曾说袁绍一方面有贤不能用,另一方面,却又喜欢做出礼贤下士的样子。袁绍对于前来投奔他的刘备表现得极为热情,派部将在路上迎候不说,自己也来到邺城郊外两百里的地方恭候并与刘备相见。
刘备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凝聚人,他在邺城住了一个多月,以前流散逃亡的士兵又都陆续赶来聚集,再加上袁绍可以临时调拨兵马,总算也能给袁绍帮上点忙了。
袁绍的算计有时很奇怪,刘备在徐州等着他呼应的时候,他坐失战机,该上的时候不上,等到刘备逃离徐州,前来投奔他的时候,他却又起意要进攻许都了。田丰见状,力劝袁绍打消这一主意,因为情况有变,曹操既已回军官渡,乘虚袭击许都的条件也就不具备了。
田丰和沮授一样,都反对贸然与曹操决战。田丰认为,曹操善于用兵,战术打法变化多端,军队虽然没有袁绍多,但未可小视。他提出的策略也与沮授基本一致,即在发展农业,继续积累力量的同时,选拔一部分精锐部队,充作机动奇兵,分成数支,轮番对曹操防御较弱的地区进行骚扰,使其疲与奔命,百姓不得安居乐业。
田丰说,若采用这一策略,他预计不出三年,就可以把曹操的实力全部拖垮,但要是袁绍一意孤行,仍想着深入敌区,与曹操决成败于一战,那么,失败的可能性将会很大,倘一战而败,届时懊悔都来不及了。
之前因为口出怨言,袁绍已经很烦田丰了,现在见田丰又出来阻拦用兵许都,搅自己的兴致,更是让他觉得厌恶。
袁绍为人,表面喜怒不形于色,田丰又秉性刚直,不会看人下菜碟,为了让袁绍采纳其计,在不被理睬的情况下,还是反复陈说,苦谏不止。这让袁绍的假面具终于戴不下去了,他认为田丰是在胡搅蛮缠,故意动摇军心,于是勃然大怒,下令将田丰铐上大枷,押往邺城大牢囚禁起来。
田丰被囚,吓得其余谋士武将一个都不敢再提意见了。袁绍即命主簿陈琳作讨伐曹操的檄文,往各州郡散发,以号召天下豪杰共讨曹操。
尽管袁绍本人踌躇满志,但他的属将甚至包括一些主要将领,都对南征毫无信心。沮授是冀州本地的士家大族,临行前,他把自己的宗族子弟召集起来,把家中的财产都散发给他们,一边散财,一边悲叹:“人得势时,权威无处不在,可是一旦失势,就连性命都保不住了,还要财产做什么?可悲啊!”
“曹操的兵马肯定敌不过我军,你何必如此悲观胆怯?”沮授的弟弟半是安慰,半是不解地说。
到了这个时候,沮授也许什么都不能怪,只能怪自己拥有一双不幸的眼睛。曹操的谋略有多厉害,挟持天子的资本有多优越,不能深入洞察的人怎么能跟他们讲清楚呢?他们只知道袁军打败了曾经似乎是天下第一的公孙瓒,就以为袁军也是当仁不让的天下第一了,却不知道袁军已成疲兵,主公骄傲,将领懈怠,这样的状态,如何可以跟曹军决战?
沮授明知无济于事,但还是絮絮叨叨地跟弟弟讲了这些,他断言,一直以来长胜的袁军必将在南征中毁于一旦。
想到自己跟随袁绍经年征战,好不容易才使袁绍成为北方霸主,却将因为南征失利,把既往的所有成就都拱手让给曹操,沮授既痛心又不甘。他把过去的北方征战史比喻成六国纷争,把曹占区比作秦国,把汉室比作周室,引用一个前辈文学家的话,做了这样的总结:“六国熙熙熙攘攘,只是帮助了秦国,削弱了周室。”
沮授的言论自然会传到袁绍耳中,袁绍早就不愿听从沮授的任何谏议了,沮授在大军出发前又发怨言,只会加深袁绍对他的不满。虽然袁绍还不致于像对待田丰那样,将沮授扔入大牢,但是从此以后,沮授也再未能够得到袁绍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