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闻袁绍将要攻打许都的消息后,许都人心惶惶,连很多曹军将领对与袁军作战都感到没有信心。曹操见状,便也用荀彧、郭嘉的套路来鼓舞军心,说没有谁比我更熟悉袁绍了,此人志大而才疏,充其量只能算是个低能的“布衣之雄”,士兵虽多,但部署不得当,加上手下将领骄横,政令不统一。总而言之,袁绍要么不来进攻许都,来了正好给我们送礼——青、冀、幽、并四州土地广大,粮食丰富,以后都是我们的了!
曹操忙着出面给大家鼓劲加油,偏偏还有不识时务者出来泼冷水,唱反调。孔融找到荀彧,他从袁绍开始,到田丰、审配等谋士,颜良、文丑等将领,扳着指头,一个个数过来,说这些人名气都这么大,实力这么强,哪里能够战胜他们呢?
荀彧、郭嘉并非一开始就跟了曹操,他们都是先投袁绍,再归曹操,他们对于袁绍、曹操都有着充分的了解,所以无论是“四胜”也好,“十胜十败”也罢,虽然话语中难免有溢美曹操,贬损袁绍之处,但绝非是不顾事实的臆测和捏造。荀彧知道孔融是个缺乏实际能力的书呆子,为了不让他的悲观论在己方内部产生市场,便立即逐一分析了包括袁绍在内诸人的缺陷和不足,断言:袁绍和他那些谋士,相互之间一定不能相容,内部必然会产生矛盾;颜良、文丑,不过是匹夫之勇罢了,可以一战擒之。
面对袁绍即将大军压境的威胁,曹操和他的亲信部属们都明白,他们除了发挥所长,朝对方薄弱处奋力一击外,已别无选择。公元199年8月,曹操亲率精兵两万,进军黎阳津。黎阳正是沮授在“万全之策”中建议袁绍抢占的黄河北岸渡口,曹操以此向袁绍作出抗击姿态:尽管放马过来!
曹袁之战,曹操是守方,他将部队分据于左翼、右翼和正面三个防线进行防守。左翼防线以河内郡为桥头堡,河内“南控虎牢之险,北倚太行之固”,曹军防守此处,既可以阻止袁军由此南下,又能进而威胁到袁军大后方的右侧。
右翼防线正对的是青州。曹操派臧霸等人率泰山军对青州发动进攻,泰山军此番很是卖力,出师后连夺三郡。以臧霸和泰山军的能力来说,这也就达到他们的极限了,要想再到河北捣捣乱,甚而成为袁绍的心腹大患,他们那点兵力是根本不够用的。不过仅此也已起到了牵制袁绍的作用,至少,袁绍要想从他的左侧发动进攻,或者配合主力策动攻势,都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了。
生命线
曹操虽然立足于守,但并非被动防御,而是积极防御或者说是防御性攻势,其目的是要后发制人,即选择最有利的战略位置,集中己方的优势兵力,先顶住袁军的强大攻势,然后再制造和抓住机遇,迅速转入反攻。
能否真正做到后发制人,主要都取决于中央正面防线的表现,曹操总的部署,也是以正面防线为主,同时兼顾左右两翼。
在正面防线上,曹操一共设置了三道防线。黄河南岸诸渡口自然是第一道防线,南岸津渡较多,守军力量很容易分散,导致顾此失彼,届时就算曹操在这道防线配置的人马再多,袁军也可以随时随地渡过黄河。
既然不能处处设防,就要重点设防,挡不住人家过河,就要想方设法给他们制造点麻烦。曹操在黄河防线用兵非常之省,仅命大将于禁驻守延津,东郡太守刘延防御白马,其任务并不是非要把袁军阻在黄河以北不可,而是通过前哨战的方式,对袁军的渡河进行干扰和破坏,顺便试探袁军的战斗力乃至挫其锐气。
最能体现曹操超人眼光和军事智慧的,还是位于官渡的第二道防线。官渡防线是曹军抗敌的主要防线,该处位于曹占区中部稍前,系许都北面的门户和重要屏障,由于处于多重障碍带之间,它成了袁军进攻许都途中唯一可行的喇叭口:前有东西流向的官渡水,可对袁军南下造成层层障碍;东为官渡水与阴沟水的交汇处,袁军要从东边迂回至许都,不仅劳师费时,难以发挥其北方骑兵的优势,而且还将遭致曹操兖州驻军的侧翼袭击,甚至被截断粮道;西南为著名的圃田泽,又名原圃,周围陂塘密布,水大时可以溢流北注,步骑不易通行。
曹操将主力部署于官渡,可以有效弥补因防御面积过大过宽而导致的兵力不足,增加阻敌南下和反守为攻的胜算。还有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官渡距离许都较近,后勤供应便利,即便途中可能遭到袭扰,也便于部队护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