沮授所说的义兵骄兵到底是谁,自然是一目了然。他由此说明,曹操奉迎天子,已经占领了舆论高地,一旦袁绍进攻许都,曹操就可以打出保卫许都、保卫朝廷的正义旗号,这样,仗还没打,袁绍在道义上就先吃了大亏,结果必然凶多吉少。
骤然南下许都太过冒险,唯师出有名,稳扎稳打才是万全之策,沮授再次恳请袁绍修改他的方案:“为什么要舍弃万全之策而发动无名之师呢?我为主公您感到担忧!”
沮授说得激动,袁绍却听得生气。
这真叫长他人志气,灭自家威风,曹操哪有你说得那么厉害,我跟公孙瓒界桥大战,歼灭“白马义从”的时候,他在旁边都看呆了!这么多年过去,曹某或许有所长进,但我还把公孙瓒给全灭了呢,你说到底谁更强?骄傲,那也得有骄傲的资本,在打仗这个圈子里,可不是想骄傲就骄傲得起来的。
至于伐曹违义,更是无稽之谈,迂腐之见。那吕布不也是朝廷钦封的平东将军兼左将军么,他到底做错了什么,说被曹操灭掉就灭掉了!曹操挟持天子,在朝中飞扬跋扈,我讨伐他这个大奸臣怎么就名不正言不顺了?
审配、郭图察言观色,明白沮授已触犯了袁绍心中的大忌,于是两人顺势反击,迎合着袁绍的意思,替他说出了他最想说的话:周武王讨伐商纣,都不能说不够道义,更何况,我们如今讨伐的又不是天子,而是曹操,怎么能说师出无名?
审、郭转向袁绍,说以主公您如今这样强盛的势头,将士们的斗志又如此昂扬,若不乘此机会完成大业,那就是辜负了上天的好意,最后必受其害。春秋时期,越国为什么能够称霸,吴国为什么灭亡,就是因为一个抓住了时机,而另一个没有抓住,沮授太过求稳,看不到时机的变化,主公千万不要听他的。
一场唇枪舌剑的争论终于结束了,袁绍决定采纳审配、郭图的意见,沮授落了个完败的下场。
曹操幕府中,一般很少看到有地域、派系之争,与之不同,袁绍的幕府争论,往往都带有很重的党争色彩。郭图是颍川系,与冀州系的沮授对立,早在讨论迎奉献帝时,两人就针尖对麦芒地发生过争执。这次也不例外,而且郭图在讨论占得上风之后,又乘势给沮授下了个冷绊子。
沮授身为首席谋士,又被袁绍授命为三军统帅,总理内外,这件事让谋士们尤其是对立派系的谋士大为忌妒。郭图对袁绍说,臣下的权威如果和君主差不多了,那就很危险了,现在沮授就达到了这种程度,他已经威震三军了,若听任他的权力继续扩大,还靠什么来控制他?
沮授的逆耳之言本就让袁绍不满,听了郭图的话后果然心生疑窦。为了削弱沮授的兵权,他将准备南下的军队一分为三,使沮授、郭图、淳于琼各统一军。
沮授希望袁绍修改方案,袁绍也修改了,不过是按照他自己的意愿:三军统帅当然不能再让沮授当了,我袁绍自己当!
尽管放马过来
袁曹双方各自都有评价的侧重点,袁绍那边重在比拼军队哪家强,曹操这边则重在比拼主公哪家好。
最早归附曹操的鲍信,在别人归附袁绍的时候,便暗喻曹袁将来必有一争,最后曹操会成为成功者,而袁绍必然失败。后来集合于曹操帐下的谋士们更是如此,曹操收到袁绍的嘲讽信,竟至焦躁不安,首席谋士荀彧马上站出来说,古来胜败场上,真正有才能的人,纵使弱小,也必将强大,反之,纵使一时强大,也会变弱。
荀彧以刘邦、项羽的一胜一败、一存一亡,来进行对比,实际上是把曹操比作刘邦,把袁绍比作项羽。他还具体从度量、谋略、用兵、品德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了曹操胜过袁绍之处,此即“四胜”。荀彧的“四胜”又被郭嘉引申为著名的“十胜十败”之说,后者用十条理由,极力证明“公(曹操)有十胜,绍有十败”。
从曹操的少年时代开始,袁绍就是曹操心底的一块阴影。袁绍家族身份优越,曹操家族身份卑微,袁绍仕途一帆风顺,以致他气哼哼地离京出逃时,董卓不但不杀他,还要封他为渤海太守,相对而言,曹操的仕途就要艰难得多,可以说屡经挫折,同样是叛董而去,被董卓一路通缉,其间连个为他求情的人都没有。
到了将要与袁绍决战的前夕,眼看曹军实力似乎还是不如袁军,无法与之抗衡,这个时候,曹操甚至比底下的将士都更需要有人给他打气。荀彧、郭嘉之言,犹如春风扑面,让曹操心里暖洋洋的,同时也颇有些不好意思:“我有你们说的那么好吗?真是承受不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