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魏王曹操(69)

魏王曹操(69)

作者:关河五十州

为了让曹操放心,荀彧建议遣使关中,用“连和”的手段对关中诸将进行安抚,他预计,这一策略虽不可能一直奏效,但至少可把关中诸将中立不动的态度维持到曹操最后平定关东。

出使关中的人选,荀彧也替曹操想好了,此人就是钟繇,“关中的事情交给钟繇,这样您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曹操豁然开朗,遂上表献帝,委任钟繇以侍中尚书仆射的身份,代行司隶校尉一职,持节统领关中各军,同时授权钟繇便宜行事,可不受制度条令的束缚。

钟繇不辱使命,到达长安后,即给马腾、韩遂写信,给他们讲清利害关系,劝他们不要轻举妄动。马腾、韩遂果然被镇住了,所谓“连和”就是用交送人质的方式,与朝廷进行合作,二人表示服从,各自都派儿子入朝侍奉皇帝。

按照曹操对张绣复叛一事的总结,人质相当重要,连马腾、韩遂都俯首贴耳,其他关中将领更加不敢随意越出界限。如此一来,曹操就不用再担心关中,可以集中力量在东方用兵了。

一塌糊涂

得知曹操准备领兵亲征吕布,部属们的意见仍不一致。张绣在南阳的兵力距许都较近,不少将领都担心,如果大军远征吕布,刘表、张绣便会联起手来,乘机就近袭击许都,从而给曹军后方带来危险。

何去何从,军师荀攸代曹操进行陈述,他总结了两个“势”字,用来说明为什么要东征徐州。第一个“势”,是刘表、张绣刚刚在安众吃了亏,势必不敢冒险前来进攻,第二个“势”,则是吕布骁勇过人,又已与袁术联手,如果不及时征伐,让他得势于淮河、泗水之间,时间长了,响应他的豪杰就会日渐增多。

荀攸指出,现在吕布刚刚才与曹操公开叫板,军心尚不统一,这个时候前去征伐,一定可以取胜。他的分析,打消了众人的顾虑,也使曹操最终下定了东征的决心。

公元198年10月,曹操亲率大军向东进发。这时从前线传来消息,高顺等已乘胜攻破小沛,刘备连妻儿都顾不上,便率部逃往梁国。

在对刘备的进攻战中,除了吕布军外,还活跃着泰山军的身影。所谓泰山军,是地方豪强臧霸等人组成的一支武装,主要在兖州泰山郡和徐州的山海地带活动。他们依附于吕布不久,恰恰说明荀攸关于第二个“势”的分析绝非杞人忧天,若不出手征伐,真的会有更多“豪杰”投向吕布。

曹操加快了前进步伐,当部队行进至梁国地面时,正好遇到了如同丧家之犬一般的刘备及其所部,曹操此次东征所用的名义是增援刘备,于是正好两军会合,一同东进。刘备虽败,但部队仍有万余人,而且刘备两度被吕布所坑,他和他的部下对吕布恨得咬牙切齿,在此后的作战中都很卖力气。

为了抵御曹操的进攻,吕布将兵力从小沛收缩至彭城,打算在此固守。曹操则选择了长驱直入的打法,他没有将战线拉得很长,而是集中力量在一条线上,直奔彭城而来。

当年11月,曹军进抵彭城。陈宫向吕布献计,劝吕布先下手为强,在界首打击曹军:“敌人远来疲惫,我们应乘此机会,以逸待劳,迎头痛击,这样准能取得取胜。”

吕布不同意,他的想法是诱敌深入,让曹军先发起攻击,当曹军横渡泗水,需要泅水时,再发起突然袭击,把他们消灭在泗水之中。

作为一个身经百战的用兵家,吕布在打仗方面其实并不需要别人的过多指点,半渡而击在战术上完全可作为更高层次的“以逸待劳,迎头痛击”,若运用得好,吕军也足可藉此一战击溃曹军。问题的实质在于,不管怎么“击”,你都要具备“击”的能力,应该说,这种能力吕军原来是具备的,骑兵在野外的大范围运动作战曾经是他们的看家本领。

可是现实情况却让吕布的如意算盘落了空。曹军率先发起攻击后,攻势极其凌厉,吕军还没反应过来,他们就已经渡过泗水,兵临城下,吕军在战场上的表现可谓一塌糊涂。

有研究者联系吕布买马被劫,推断此前吕军战马的来源已被切断,骑兵的战斗力下降迅速,已不复与拥有强大骑兵的曹军相抗衡。

吕布本来还拥有自己的步兵精锐也就是陷阵营,高顺统率下的陷阵营号令整齐,一度每战必胜,在吕布与曹操争夺兖州时,连青州兵都压不倒它。可是吕布为人多疑少谋,后来对高顺日渐疏远,因为部将魏续是自己的亲戚,他便剥夺了高顺的兵权,平时把陷阵营交给魏续节制,只在要打仗时,才交给高顺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