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魏王曹操(66)

魏王曹操(66)

作者:关河五十州

曹操没有采纳荀攸之计,仍按原计划南征张绣并进围穰城。在铁制冷兵器时代,由于缺乏火器和有效的攻坚手段,军队对城池、堡垒的破坏力受到很大限制,防御的一方如果粮草充足,士气旺盛,通常能坚持很长时间。曹军围攻穰城达两个月之久,都攻不下来,接下来唯有期望久攻之下,守军吃光粮食,加上又无外援,能够师老兵疲了。

可是尔后传来的消息,却结结实实地扇了曹操一个大耳光:张绣向刘表告急,刘表已发兵来援。

坏消息不止一个,从后方传来的情报,更是让曹操如同被冰水浇顶,整个人从头至脚,都凉了半截。

过去,袁绍曾提出将都城迁移至甄城,以便就近控制献帝,结果遭到了曹操的抵制。袁绍的谋士田丰新近提出一个新的设想,他建议袁绍应及早图谋许都,奉迎天子,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权力抢到手,并指出这是平定天下的唯一上策,否则终将被人所擒,到时就算后悔都来不及了。

袁绍军的一个逃兵进入曹军控制地域,透露了这一情报,留守许都的荀彧紧急派人向曹操进行报告。曹操接报,既怕袁绍袭陷许都,劫走献帝,又恐刘表的援军截断己方后路,只得下令解围撤军。

在这种形势下撤军,对曹军而言是相当不利的。张绣见曹军忽然退却,知道是援军起了作用,立刻率部追击。这时刘表的援军已到达安众,并据险切断曹军退路,对曹军形成前后夹击之势。张军闻讯,士气大振,曹军与之接战失利,场面很是被动。曹操后悔不迭,对从征的荀攸说:“我不听您的劝阻,才到了这步田地。”

曹操这个人打仗不是不出错,他的可贵之处在于有担当,肯认账。由于被张绣紧紧缠住,曹军无法快速撤退,只能连接各营,逐步向前缓慢推进,在给荀彧的信中,曹操透露,“贼兵追我,我每天只能前进几里路”,但与此同时,他又胸有成竹地告诉荀彧:“我估计到安众后,必定能够打败张绣!”

荀彧在后方正急得团团转,接到曹操的信后,颇为疑惑曹操的自信从何而来。后来等曹操率军回到许都,他郑重地提出了这个问题,曹操答道:“敌人阻挡我归心似箭的部队,已经把我军逼到了死地,所以我料定我军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较量

置之死地而后生,与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属于一个范畴,都是兵法中的常用语。曹军到达安众后,张绣和刘表的军队合兵一处,一起据守险要,曹军腹背受敌,处境岌岌可危,这时确实能激发出官兵求生的斗志。然而,曹操的答案其实也只是真实情况的一部分,因为被逼到死地的部队并一定就意味着胜利,倘若没有别的诀窍,他们多数情况下还是死路一条。

与张刘联军会战的前一天晚上,曹操命人乘夜间凿穿险阻,通过地下通道,将军需辎重和一部分兵员连夜运了出去,装出一副要不惜代价突围逃走的模样,与此同时,他又在后面留下了一支精锐的伏兵,并且亲自断后。

天亮后,张绣发现曹军在“逃跑”,准备率军追击。贾诩则看出事有蹊跷,曹军虽是新败撤退,但并非溃逃,其间必然要做准备,而且以曹操的指挥和用兵风格,他判断曹操一定会亲自在后面掩护大部队撤退。

贾诩追随张绣日久,知道张绣虽善于用兵,然而并非曹操的对手,张绣要带去追击曹军的部队当然是精兵,可曹操也必然要留精锐部队断后。两个因素加起来,贾诩断定己方不追便罢,一追必败,因此劝阻张绣:“不要去追,追击的话一定会吃败仗。”

曹操南征,张绣一直都是被他压着打,好不容易有这么一次机会,可以乘胜追击了,哪肯轻易放弃,再说了,你贾诩终是谋士,从不自己上阵厮杀,就靠一张嘴巴,一双眼睛,两只耳朵,你怎么知道我一定会吃败仗呢?

张绣意气风发,依旧会同刘表的军队对曹军实施追击。因为急于猛追,联军阵形混乱,破绽百出,曹操立率预设伏兵杀出,配合回头再战的步骑兵夹击敌人,打了对方一个措手不及。

“置之死地而后生”就要这个时候产生效果,曹军不但主力部队充分发挥出其应有战力,就连临时赶来增援的曹仁、李通等步骑将领都表现不俗。

南征启动时,曹仁为配合主力攻势,单独攻取了周围各县,共俘虏敌方男女三千余人。等到张绣追击曹军,部队作战失利,士气低落,曹仁及时加入反击行列,他激励将士,使官兵们在作战时精神振奋,曹操对此十分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