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果断调整战略,按照先弱后强,由近及远的原则,将征伐对象由吕布改为了张绣。
曹操挥师南征,军临淯水,进逼宛城。张绣再次问计贾诩,贾诩认为张绣应该放弃刘表,投奔曹操。
贾诩和张绣同郡,也是凉州人。按照“关东出相,关西出将”的规律,贾诩算是个特例,但他的谋略之高,却也非寻常关东谋士可比。年轻时贾诩并不知名,没有谁知道他,只有凉州名士阎忠慧眼识英才,看出他非同寻常,有着张良、陈平那样的才能。
凉州风气与中原不同,早在中原大乱未起之时,此处汉人的危机感和生存意识就很强,在这种环境下,贾诩形成了灵活务实的思维习惯,即只要能把事情办成功或籍以脱困,便可以无所不用其极。某次,他们在路上遇到叛乱的氐人,同行数十人都被抓了起来。氐人要活埋他们,贾诩立即说:“我是段公的外孙,你们要是能够留下我,我家一定会出重金来赎我。”
“段公”是指一位姓段的太尉,此人过去长期守卫边防,威震西部边疆。贾诩其实跟这位段公毫无瓜葛,他只是情急生智,借段公之名来恐吓氐人而已。
这番话的确吓住了氐人。当时和贾诩同行的其他人全都遇难了,唯贾诩一人独活,氐人不仅不敢杀他,还和他结盟并把他送了回去。
弃刘投曹
贾诩最早在李傕手下当谋士。董卓被杀后,王允对凉州军处置失当,长安城里到处盛传要杀尽凉州人,李傕等四大将已打算解散队伍,抄小路逃回家乡。贾诩对他们说,如果你们各位现在丢下部属,单独逃命,就算一个亭长也能把你们捆绑起来,不如带领部属攻打长安,还有成功的可能。
李傕等人听了他的话,转而攻下了长安。事成之后,凉州集团内部论功行赏,想给他封侯,贾诩不肯接受,说:“这只是救自己性命的计策,哪有什么功劳?”
封侯不受,让他担任尚书仆射,贾诩也坚决推辞,理由是尚书仆射乃百官师长,他贾诩名声不大,担任此官职无法使人信服。
事后来看,贾诩这么做的真实原因,可能还是看出了李傕等人不能长久,如果自己位置太高,难免不受诛连。时隔不久,李傕果然势败,贾诩离开李傕,投靠了凉州将领、同郡人段煨。
贾诩在凉州集团向来名气不小,段煨的部属都很崇拜他,段煨生性多疑,他虽然给予贾诩以优厚条件,但其实并不信用,内心非常害怕贾诩夺其兵权。贾诩察觉后,害怕有朝一日被段煨所暗算,于是又投奔了张绣。
张绣与段煨不同,身边正缺乏一个能替他出谋划策的人,贾诩认为此去必能得到张绣的重用。贾诩在投奔张绣时,没有带走家眷,他的考虑是,尽管段煨猜忌自己,不可长久依靠,然而只要他一离开,段煨就会释然,同时段煨又希望他在外面能结交强大的力量,作为其外援,所以也一定会厚待他的妻子儿女。
如其所言,张绣对贾诩的智谋极为钦佩,把他当父辈看待,平时言听计从,与此同时,段煨也没有因为贾诩离去而慢待其家室,反而照顾有加。
在张绣走投无路时,贾诩力主依附刘表,但在同刘表接触后,他对于双方联盟的前景其实并不看好。从襄阳一回来,他就对张绣说:“天下太平时,刘表或许具有做三公的才能,但现在天下大乱,他就认不清形势了,而且为人多疑不决,缺乏主见,成不了大事。”
简单点说,就是贾诩已经看出,刘表缺乏逐鹿天下的雄心,他不是真心要与张绣联合起来,共同对抗曹操,而只不过是把张绣当作一副盾牌,暂且用来抵挡曹操之锋。
在贾诩看来,如果张绣与曹操死拼,刘表见曹军势大,只会坐观成败,想要让他立即出兵相助是不可能的,张绣军又非曹军对手,既然如此,还不如弃刘投曹。
接受贾诩的劝告,张绣率全军投降曹操,曹操兵不血刃,便进入了宛城。对此结果,曹操非常高兴,他设下酒席,邀请张绣及其将帅赴宴,并且亲自给在座的人一一敬酒。席间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细节,曹操的亲随校尉典韦贴身护卫曹操,他手持一柄大斧,立于曹操身后,曹操每到一个人面前敬酒,他就举起大斧看着那个人,那架势,谁要是胆敢对曹操有什么不轨举动,他立马就能将你劈成两半!
直到酒宴结束,张绣及其将帅都没有人敢抬头看典韦。当然,这未必是因为他们全都畏惧典韦,而是新投曹操帐下,不能不小心谨慎一些,但谁都没有想到,仅仅十几天后,双方竟然还真的弄到了刀兵相见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