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曹操的性格,真想把这个不识抬举的狂士杀掉了事,但又不愿意因此背上害贤的恶名。弥衡在来许都之前,曾避乱于荆州,曹操于是对孔融说:“弥衡这小子竟如此无礼,我要杀他,就像杀麻雀老鼠一样容易,不过考虑他有些虚名,杀了他,人们会以为我不能容人。还是把他送回荆州吧!”
曹操让人将弥衡强按在一匹马上,由两名骑兵押着,将他带到南阳,送给了刘表。刘表最初将弥衡待若上宾,只是弥衡旧习不改,既与刘表左右的人处不好关系,也常常惹恼刘表,刘表没法容他,又将其转送给江夏太守黄祖。黄祖其实待弥衡也不错,奈何弥衡实在狂得有些神经不正常了,在一次宴会上出言不逊,甚至大骂黄祖。黄祖性情急躁,怒不可遏之下,终于下令杀掉了弥衡。
弥衡虽死,究非出自曹操之手。曹操百般忍耐,为的是让外界知道他重用贤能,宽容待士,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一目的显然是达到了。
自董卓之乱开始的天下大乱,造成了全国性的人才流动,颍川、汝南同为奇才辈出的大郡,但士人大多已流落在外。曹操控制颍川、汝南两郡,特别是迎献帝都许后,颍川、汝南等地的士人或出于思乡之念,或志在归朝和出仕州郡,都开始陆续回归。与此同时,由于曹操重用贤能,在事实上又是中央政府的代言人,于是客观上又造成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士人们无论是想跟着曹操建立霸业,还是欲尽忠皇帝恢复汉室,都不得不站在曹操阵营,为曹操服务。
此时曹操的幕僚群已足可用谋士如云来形容,因其主要代表荀彧、荀攸、郭嘉、钟繇等皆为颍川籍士人,所以被学者称为汝颍集团。
定国之术
进入诸侯割据称雄的时代,枭雄们要想站住脚,手中除了有兵,还要有粮,然而最初谁都没有解决粮食问题的好办法。袁绍占据的冀州,素有粮食富足闻名,但军队有时也不得不以桑椹为食,袁术驻于淮南,所部经常只能靠吃蚌蛤、海螺等水中贝类充饥。
一直以来,曹操也深受乏粮之苦,数次用兵,都因粮尽食绝而只能作罢。为了寻找出路,谋士毛玠早在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时,就同时提出了“修耕植,畜军资”的建议。曹操接受了这一建议,当时他正好在收编青州兵,便组织了部分降兵和所有降众家属在乡间耕作,但因条件限制,收效并不明显。
关东诸侯争战,很多军团实际不是被敌人打败的,而是因为缺乏粮食,坚持不下去,自己垮掉的。吕布军就是如此,原本已可以在兖州与曹军争锋,但一旦军中无粮,马上就陷入了“瓦解流离,无敌而自破”的窘境。袁绍大将麴义及其先登兵,在界桥大战中能够击溃公孙瓒,然后在其后的追击战中,却也因为军队粮尽,士卒饥困,重又被公孙瓒击败。
同样受乏粮之累,曹操被迫放弃了东征徐州的计划,转而南征豫州,甚至在控制颍川、汝南后,鉴于兖州已无法保证曹军的粮饷供应,也不再返回兖州。
依赖于从黄巾军手中缴获的物资,曹军虽然暂时未出现严重乏粮的情况,但在西迎天子的途中也曾一度断粮,可见余粮已不充沛,解决粮食问题迫在眉睫。曹操于是召开会议,让众人集思广益,发表意见,与会的武将大多主张用出兵打仗,扩大地盘的方式来取得粮食,只有夏侯惇的部将韩浩说:“当急田。”
“当急田”和“修耕植”一脉相承。韩浩认为,当前急务不是打仗,而是要发展农业生产,这样才能充分保证前线军食,同时节省远道运输的劳力。
曹操带兵以来,吃够了没有粮食的苦头。严酷的现实告诉他,若不首先解决军粮问题,对外作战便难以持久,更谈不上打胜仗和吃掉对手了,韩浩的见解与曹操的想法可谓不谋而合。
“当急田”已无异议,接下来需要讨论的,是该如何组织耕植。最终,谋士枣祗提出的屯田法,不仅获得众人的一致认同,而且还被曹操确立为“定国之术”。
屯田自秦汉以来就已经有了,不过原先建置屯田,大多限于边疆内外地区,到了曹操这里,才开始把这种制度广泛推行于中原。此时,兖州和豫州大部被曹操有效控制,二州的内外部环境基本稳定;经过长期战乱和灾荒,二州有着大量的无主荒地可供开垦;从汝南、颍川黄巾军手里,曹军缴获了不少农具、耕牛、种子,足以应付屯田所需;先后击败青州黄巾军和汝南、颍川黄巾军,降兵和降众家属众多,劳动力根本不用发愁,此外还可以再招募一些流民参加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