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世林这样的清高者是一类,还有一类属于狂士。弥衡就是这样的狂士,他自恃才高,目空一切,但实际能力并不如他自己想像的那么高。据说他初游京城时,曾准备了一张名片,但始终不知道应该见谁为好,最后名片上的字迹已经褪色了,都还没能递出去。
弥衡有着一张极其刻薄的嘴。当时许都名士云集,有人劝弥衡和他们结交,弥衡却说:“我怎能跟杀猪、卖酒的混在一起呢?”就连曹操的文臣武将们也没能逃过他的毒舌,他说首席谋士荀彧“白长了一副好相貌,如果要吊孝问疾,倒可以借他的面孔一用”;荀攸只可用来“看坟守墓”;曹洪是“要钱太守”;徐晃屠猪杀狗还凑合……
能让弥衡高看一眼的人,屈指可数,他的好友、将作大匠(卿官,管理皇室的土木工程及器物制造)孔融算一个。孔融也非常欣赏弥衡,数次在曹操面前进行推荐。
曹操接受孔融的引荐,欲与弥衡相见,不料弥衡反倒摆起臭架子,自称患了狂疾,不仅不肯前往,还说了很多难听的话。
击鼓骂曹
曹操爱才,自然也识才,过于清高者和眼高手低的狂士,其实都不是他所需要的。问题是,如果得罪了这些人,就可能败坏他爱才惜才的形象,进而让那些真心想投奔他的贤士望而却步,曹操绝对不希望这种情况发生,因此他只能克制自己,尽量表现得宽容大度。
宗世林不识抬举,拒绝相交,曹操自然很不高兴,但还是对之尊重有加,不仅拜其为汉中太守,还让儿子曹丕、曹植对宗世林修子弟礼。按照曹操的吩咐,曹丕兄弟每次登门拜访宗世林,都会跪拜在宗世林的坐榻下,毕恭毕敬地向他行礼。
董卓之乱初期,在关东起兵反董的领导者多为大名士,如张邈、韩馥等。他们谈吐清高而富有教养,那些随口道出的名言警句,挥洒而就的锦绣文章,往往传颂一时,可是与此同时,他们又缺乏应付乱世,征战沙场的能力,于是很快就相继遭到淘汰。与弥衡惺惺相惜的孔融就是个活脱脱的“小张邈”或者“小韩馥”,他先后任北海相、青州刺史,立志要平定祸乱,然而行事脱离实际,用人也只喜欢用一些如弥衡这样,喜欢标新立异却不能经纶时务的人。
后来孔融终于混不下去了,被袁绍的长子袁谭打得仅剩下几百人,连妻子儿子都被袁谭俘获,是曹操将他征召入朝,才使他得到了一席安身之地。
孔融和弥衡有一样的毛病,即便蒙曹操收留,也恃其才望,经常戏侮曹操。曹操因为出身问题,内心始终有一种深深的自卑感,最吃不消别人戏侮,而且他也知道孔融难为自己所用,纵然如此,他仍装出毫不为意的样子,除了仿宗世林例,不把孔融放到重要位置上去外,表面上对他始终都较为尊崇。
曹操对弥衡的处理方式,并没有脱离类似范畴,一方面他不能冒着堵塞贤路的风险,将弥衡囚禁或杀掉,另一方面又不能对弥衡的狂妄言行视而不见,以致损害自己作为雄主的威权。
听说弥衡善击鼓,曹操便把他召来当了一名击鼓的小吏。曹操的本意,是想用这种方式惩罚和羞辱一下弥衡,以挫其傲气,殊料弥衡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反过来倒羞辱了他一把,这就是后世京剧中有名的《击鼓骂曹》。
曹操大会宾客,让鼓史们击鼓为乐,弥衡也在其中。轮到弥衡击鼓,他挥动鼓槌奏《渔阳掺挝》曲,鼓声深沉,有金石之音,满座为之动容。
正在众人沉醉于鼓乐之中时,弥衡却突然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按照规矩,鼓史击鼓时都要脱去旧衣,换上专门为他们定制的衣服,再从宾客们面前走过。弥衡偏不换衣,带队官员责骂他,他便干脆走到曹操面前,在大庭广众之下先解外衣,次解内衣,最后裸身而立,这才慢腾腾地把新衣穿上。
弥衡的做法,让一直替他说话的孔融都感到了难堪和不安,但曹操却哈哈大笑,对在座的人说:“我本来想羞辱弥衡,没想到反倒被弥衡羞辱了。”
宴会结束后,孔融将弥衡狠狠地数落了一顿,弥衡答应登门给曹操道歉。曹操为人不拘小节,弥衡当众赤身裸体,自然令宾主尴尬,却让曹操觉得有趣,听孔融说弥衡的态度已经转变,他很是高兴,特地嘱咐门吏,只要弥衡一到,就立即向他通报。
本来约好早上见面,弥衡却迟迟都没有现身,直至日暮,他才来到曹操的营门外,来了也不进门,而是坐在营门外,以杖捶地,大骂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