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奉正企盼着能够得到外援,他的部队粮食紧张,缺乏给养也是实情,因此得信后喜出望外,乐滋滋地对诸将说:“曹操在许县,离我们很近,有兵有粮,应该依靠他。”
杨奉和诸将一同上表,请献帝拜曹操为建德将军,又迁为镇东将军,袭父爵为费亭侯。曹操连上两表,表示推辞,献帝不准,他才又上一表,予以接受。
需要指出的是,曹操三让而后就的用意,主要不在于“让”,而是要通过“让”,摆出自己的功劳,以示无愧受封,从而达到服从的目的,以后他在朝中处理此类事务时,也都遵遁着同样的操作手法。
一步登天
杨奉如此,自然也就不会拦阻曹操进京了。正当曹操进一步谋划,该以何种方式进驻洛阳,以迎献帝的时候,时局又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曾凭险拒守曹洪,导致曹操第一次西迎计划失败的董承,突然一反常态,暗中派人来见曹操,请他尽快入京勤王。
原来董承与韩暹这两个宿卫洛阳的将领,因为争权也急了眼,可是董承实力又弱,于是就想到要勾引曹操,让他进京帮助自己,一同对付韩暹。
正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董承既主动相招,曹操岂会不乐意,他立即亲自率部前往洛阳,为免动静太大,这次他带的人并不多,只有一千余精兵,当然就战斗力而论,也已经足够了。
曹操对杨奉说他手中有粮不假,但他拥有的粮食其实也很有限,无非还是从黄巾余众那里缴获的战利品。在备足给天子、百官急需的粮饷后,剩下途中自用的粮食已不是很多,当他们到达新郑县时,这点粮食就已经被吃得差不多了。新郑是个小地方,地方官都不叫县令,叫县长,但新郑县长杨沛很有头脑和预见,为了备荒,他平时储存了大量桑果干,这时候便拿出来,帮助曹军渡过了难关。曹操牢牢记住了杨沛的名字,后来将他调到大县做了县令。
曹操到达洛阳后,首先朝见献帝,将所携粮饷奉上,由此更获朝廷的信任和好感。当然,他此行可不是光为进贡而来,其矛头直指韩暹。
韩暹因护驾东归,被献帝拜为大将军,领兵近在献帝身侧,他同时又任司隶校尉,几乎可以逮捕审判中央和地方的任何官员,权势之大,连国丈董承都无法望其项背。曹操当机立断,趁其他兵众大多在外之机,把张杨也拉出来陪绑,上表请治韩暹、张杨之罪。
韩暹斗一个董承没有问题,再加上曹操,可就吃不住劲了。因为害怕被杀,他只好单骑逃出洛阳,投奔杨奉去了。
在韩暹逃走后,献帝认为韩暹、张杨有护驾之功,治罪未免过分,于是下诏不予追究。只是韩暹再也回不来了,曹操的目的已经达到,如董承等人所愿,他成了扳倒韩暹的最大功臣。
此时,杨奉、张杨的部队均不在京内,韩暹又跑了,洛阳城中,以曹操的兵势为最大,无论是赏其功,还是赖其力,朝廷都需做出相应表示。在这种情况下,献帝授曹操以节杖和斧钺,并命他录尚书事,兼司隶校尉。
至此,曹操一步登天,把朝廷的军政大权全都集中到了他一人之手:手握节杖和斧钺,可以代表天子,先斩后奏;录尚书事,也即总领尚书台的所有事务,曹操原来的官职是兖州牧、镇东将军,属于外朝官员,之后不仅能堂而皇之地参与内朝事务,而且可总管朝政;兼司隶校尉,等于替换韩暹,拥有了监察百官和维护京师治安之权。
对于曹操的大权独揽,有人服气,有人不服气。服气的,要送胡萝卜,曹操按照论功行赏的方式,以朝廷名义将董承等十三人皆封为列侯。不服气的,当然要给以颜色,三名中枢要员因此人头落地,这三名大员的官职分别为尚书、议郎、侍中,都属于皇帝近臣。三人均有横行不法的劣迹,曹操有正当理由诛杀他们,但真正的原因还是曹操要杀一儆百,借他们的人头立威。
尽管如此,曹操仍未能够达到在朝中说一不二的程度,距离毛玠所说的“奉天子以令不臣”,也还存在着差距。董承等将领各怀异心,纵使出于种种目的,暂时能够与曹操坐在一条船上,但时间长了,未必能够服从曹操,杨奉、张杨等人也随时可能卷土重来,威胁京城。
因为董昭的策划,曹操才得以越过杨奉,顺畅入京,这时他又想到要与自己在朝中的这位“隐形谋士”商量。一天,他拉着董昭一起坐下,问道:“现在这种情况,你看今后应该怎么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