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魏王曹操(50)

魏王曹操(50)

作者:关河五十州

遣使长安后,曹操在兖州的地位并未被朝廷认可,直至他收复兖州的全部失地,才得到正式任命。此时正值献帝东迁,曹操派曹洪西迎献帝,尽管因被董承和袁术所部阻击,计划未能实现,但这一雪中送炭之举,还是在士人中收到了如潮的好评。

随着献帝回到洛阳,曹操也在豫州站住了脚,他再次提出按照原计划迎奉献帝,不过这次却又遭到了部属中不少人的反对。

讲到了自己心坎里

曹操虽平定兖州,再得豫州大部,然而在关东群雄中也只是占得一角。关东地区除了袁绍这个大鳄外,还有一堆需要曹操对付的独角兽、准独角兽。退一步说,就算他暂时不用顾及关东,朝廷那边也很难应付。

还都洛阳后,先是实力较弱的董承被挤到一边,由杨奉、韩暹、张杨组成的三头政治控制朝政。杨奉、韩暹自以为护驾有功,骄横跋扈,气焰熏天,在他们的排斥下,非白波集团的张杨愤然率部回驻河内,京城基本变成了白波集团的天下。

不过张杨和白波军毕竟同出于并州,一旦他们又重新联合起来,很难将其制服。反对派因此,提出,应首先集中力量建设根据地,进而平定关东。

与此相对,也有人力排众议,支持曹操的想法,此人就是首席谋士荀彧。

春秋时,狄人进攻周王室,周襄王出逃,向诸侯求救。当时秦国已准备勤王,晋文公重耳抢先一步,把周襄王护送到京师,并解除了周王室所面临的危机,诸侯们由此如影相随,使得晋文公最终跻身于春秋五霸。

到了秦末,楚王后裔、名义上的诸侯元首义帝被项羽杀害。刘邦得知后,亲自为义帝戴孝发丧,天下人心归附,刘邦于是才有能力与项羽争夺天下。

虚弱不堪的周王,甚至仅仅是楚王后裔,为什么还能有号召力?这是因为他们其实已成为一种象征,周王代表着宗法和秩序,楚王后裔身上则寄托着民间复兴故国的希望。

如今的献帝同样如此。两汉已延续达数百年之久,也维持了数百年的安定秩序,在普通百姓的观念里,有了皇帝,也就有了政府和法制,天下就不会大乱,反之,天下就难以安宁。蔓延各地的连年混战和灾荒,在让黎民百姓受尽磨难的同时,也使他们更加怀念旧都故主,换句话说,人们把献帝作为了统一和安定的象征,至于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长什么模样,有多大能力,其实都已无关紧要。

荀彧认为,迎奉献帝,和当年重耳护送扶持周襄王,项羽以义帝之名讨伐刘邦一样,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重大战略行动。民众心存王室,担心国家命运,看到献帝被迎奉,必然争相归附,各路英才纷至沓来,到时,四方诸侯且不足惧,杨奉、韩暹等又有什么值得顾虑和害怕的?

荀彧劝曹操立机立断,切勿因犹豫不决而错失机遇,说:“这一计划若不及时确定,一旦四方外人也生出此心,必生变故,以后我们就是想要这么做,也来不及了。”

曹操在大事上特别注意细加斟酌和多方听取意见,决不盲目专断,但到了决策环节,又非常迅速果敢,从不拖泥带水。听了荀彧的话后,他很高兴,觉得讲到了自己心坎里,于是当即拍板,决定继续执行迎奉献帝的计划。

当初曹操遣使长安时,曾被河内太守张杨所阻,是张杨的部属董昭运动张杨,使者才得以顺利过关。董昭那时并不是曹操的人,只是高看曹操,认定他日后必有成就,才从旁予以相助。

打那起,董昭便与曹操结交。献帝到河东后,董昭脱离张杨,被献帝授命为议郎,做了中央政府的官。利用这一新的身份,董昭不仅向曹操输送朝廷内部的消息,而且还运用机谋,替他开通道路。

曹操第一次西迎行动的失败表明,白波集团和董承等人的整体防范心理很强,作为外来者,要想成功渗入,决非易事。

张杨被赶到河内后,其在京城的位置由董承填补,杨奉又受到韩暹、董承的孤立,只得也离开洛阳,驻守梁县。在白波军中,号称“白波帅”的杨奉实力最强,而且梁县与许县接近,曹操西迎献帝,必然要经过他的驻防区,倘若杨奉拦着不让通过,事情就比较麻烦了。固然,要真打起来,曹操并不怕他,可是在见到献帝之前,把实力消耗在这方面却无多大必要,同时也会引起董承等人的共同警觉和敌视,所以能不打,最好还是不打。

董昭洞悉时局内幕,他替曹操给杨奉写了一封信,说现在的局势不是一个人能独立摆平的,不如我们两人合作,你杨奉在朝内作主,我曹操做你的外援,而且你有兵没粮,正好我有粮,可以供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