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尴尬的是,朝廷除了一纸诏令,什么都拿不出来,吕布自己又穷到了底朝天,连开拔费都无法筹备,此事最终只能不了了之。
曹操出马了
献帝一行在河东居住了半年之久。期间,献帝派人与李傕等和解,李傕眼看已无法追回献帝,只好顺水推舟,卖个人情,释放了被他们扣住的公卿百官,又归还了一些掠去的宫女和御用器物。
不幸的是,此后河东也遭受了严重的蝗灾,皇室给养殆尽,宫女只能以野菜野果为食。回头来看,吕布没条件勤王反而是件好事,因为吕布军要是来了河东,不亚于凭空增加了一支“蝗虫部队”,朝廷的粮食将更加紧张,大家弄到连野菜野果都抢不到手,也是很有可能的事。
在这种情况下,献帝不得不决定渡河南下,重返故都洛阳。白波军内部经过博奕,李乐、胡才都被留在了河东,由杨奉、韩暹护送献帝去洛阳,另外再加上一个河内太守张杨。在献帝落难期间,张杨不时遣人进贡,给皇室送来食物,献帝感其接济之力,遂授任他为大司马,并同意他参与护送。
这时的洛阳已是一片焦土,宫室烧尽,街陌荒芜,到处都长满了野草。随献帝回都的百官都没有房屋可以栖身,只能劈开荆棘,依靠着残墙断壁,搭些棚子来居住。各地州郡拥兵自重,很少有肯主动进贡的,导致朝廷有出无进,饥饿的威胁不但没有解除,反而更趋严重,群臣饿得受不了,尚书郎以下官吏被迫自己出城打柴、采集食物,因而饿死者有之,被士兵杀死者亦有之。
皇帝虽然已经是穷途末路,身价暴跌,但毕竟还是一国之主,谁把献帝抢到手,谁在政治上就有发号施令和加官晋爵的主动权,所以围绕着献帝的归属,以李傕等人为首的凉州集团,也才会与以杨奉等为首的新兴白波集团争来抢去,大动干戈。
袁绍的谋士沮授对此看得很清楚。沮授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计划的首倡者,把献帝弄到手是他的一贯主张,过去他曾劝袁绍到长安迎回献帝,不过当时一者袁绍力量不够,二者他自己还有些犹豫,导致计划未能实施。
如今,袁绍已击败了以公孙瓒为首的各路敌手,以邺城为中心的冀州根据地日益巩固,在所有军事集团中,他的实力最为雄厚,声望最为显赫,也最有条件迎奉献帝。这正是瓜熟蒂落的时候,沮授建议袁绍赶紧将献帝接来邺城,并迁都冀州,以便对献帝和朝廷加以控制,“这样,我们就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蓄士马以讨叛逆,谁能抵挡得了呢?”
袁绍听了沮授的话后,颇为动心,但正当他准备如此办理的时候,谋士郭图插了进来,竭力表示反对。
当年秦始皇去世,二世残暴无道,引得英雄并起,各据郡县,聚集徒众,互争天下,并概括成一句“秦失其鹿,先得者王”。郭图认为,现在的形势就是秦末汉初时的翻版,大家逐鹿中原,都凭真本事吃饭,中间再夹一个早已失势、实际无甚用处的皇帝,有什么必要?
在郭图看来,把献帝迎到身边,岂止用处不大,还等于是在自找麻烦。因为以后不管做什么事,动辄就需要上表向献帝请示,对于献帝的意见,你服从,自身权力就会遭到削弱,不服从,又无异于抗命。
郭图的话,看上去似乎也有那么几分道理,却未必是其由衷之言。袁绍谋臣武将众多,但并不像曹操的部下那么团结。沮授是冀州人,属冀州系,郭图是颍川人,属颍川系,两系党同伐异,勾心斗角的情况很严重。设若沮授的建议为袁绍完全接受,最后又得以实现,沮授及冀州系在袁绍府中的地位自然水涨船高,这不是郭图所愿意看到的。
为了排斥沮授,郭图就算是看到了迎奉献帝的必要性,嘴上也一定会把这一计划说得一无是处。同为颍川系的武将淳于琼等人,也站在郭图一边,劝袁绍三思而后行。
袁绍是个耳根子很软的人,郭、淳等人所言本身也正是他的心病所在,于是重又陷入踌躇不决之中。
沮授一看急了,连忙敦促袁绍速下决心:“现在迎接朝廷,既合道义,又合时宜,如果不采取行动,早点定下来,必然有人会抢在我们前面。”
袁绍还是拿不定主意,决定他事业能否成功,以及日后和曹操相争的关键一步,就这样被无限期搁置起来。
沮授说得没错,你没战略眼光,别人有,你不早早下手,别人就会抢先,曹操出马了。
曹操很早就听取谋士毛玠的建议,把“奉天子以令不臣”视为目标,即便先前没有条件和力量将之付诸实施,也尽量遣使长安,用以取得献帝和朝廷的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