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进不能,欲还可惜,曹操甚是纠结,有一天,当值班将领前来询问当晚使用什么口令时,他未多加思索,就随口规定说:“鸡肋!”
“鸡肋”是什么意思,谁也不清楚,大家都只当一个无意义的口令来使用,但是有一个人听后却开始独自整理行装,这个人就是丞相府主簿杨修。
“鸡肋”
杨修聪慧过人,常常能够和曹操不谋而同。某次,曹操修造军事装备,最后还剩下几十斛竹片,但都没有只有数寸长,众人觉得派不上什么用处,打算烧掉。曹操则认为物尽其用,烧掉太可惜,不如用来做竹盾牌,但他当时没有把这个意思明确说出来。大家又不好问,就去找杨修,结果杨修的答复和曹操完全一样,说不必烧掉,可以做竹盾牌。
这次杨修也猜到了曹操的心思。当别人吃惊地问他为何要整理行装时,他便替曹操对“鸡肋”进行了解释:“鸡肋这东西,扔了可惜,吃又没啥吃头,魏王这是在以‘鸡肋’比喻汉中,所以我知道他是想撤军了。”
未几,曹操果然终于下定决心,率汉中诸军退回长安。
杨修只图一时口舌之快,却没想到却因此惹来杀身之祸,后来他被曹操处决,罪名为“泄漏机密,勾结诸侯”,所谓泄漏机密,指的就是“鸡肋”一类的事。
曹幕智囊云集,脑子灵活,且喜欢自作聪明,多嘴多舌的并不止杨修一个,如果仅为此就要杀掉杨修,以曹操的器量和格局而言,尚不至于如此之小。曹操要杀杨修,而且必须杀掉杨修的真正原因,还是杨修参与了曹氏兄弟的争嗣,为曹操所难容。
在曹丕与曹植争嗣期间,曹丕曾把身在外地的亲信吴质装在废簏中用车拉回,以便与其谋划如何对付曹植。恰好曹植一方知道了,杨修是站在曹植一边的,于是杨修就立即报告了曹操,但曹操没来得及当场检查,事情就过去了。
因为杨修的指认,曹丕一方差点阴沟翻船,自是恨之入骨。几天后,曹丕听了吴质教他的办法,又用车装废簏入城。杨修不详细侦察,就理所当然地以为簏内装的仍然是吴质,便又向曹操报告。这次曹操倒是立刻派人检查了,结果发现里面全是丝绢。
在某些方面,杨修有些像以前的孔融,人虽聪明,富有学识,然而却书生意气,没什么大用,其做事的风格与他跟从的曹植倒差不多,就是太随便,不精细,以致于连吴质设下的圈套都会照钻不误。曹操在经历此事后,即开始怀疑杨修作为曹植的羽翼,有协助曹植陷害曹丕的企图,若不除掉的话,恐怕国家难安。
等到曹丕被立为魏国太子,曹操的这一感觉更加强烈。袁绍死后,袁谭、袁尚各有其党,并相互攻杀,曹操为了避免他死后发生同样的情况,确保曹丕能够顺利地承继大统,杀掉杨修也就势所必然了,这一点在罪名中也有提及,所谓“勾结诸侯”其实就是暗指杨修为曹植党羽。
曹操晚年,对立嗣和“以魏代汉”都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概而言之,政治上的利益驱动占据上风,也因此,他在攻取汉中后,才没有得陇望蜀,及时用兵入蜀。正如司马懿、刘晔所言,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一旦错失长驱直入蜀地的机会,军事态势便从根本上起了变化。
连曹操亲入汉中都对蜀军无可奈何,这一事实表明,曹军既不善于水战,也不善于山地作战,在水上既不敌吴军,在山上也打不退蜀军,更不用说进一步“望蜀”了。当然曹操也可以让张郃率部继续在汉中守下去,但后方补给线太长,山路崎岖又不便运输,不仅很容易陷入被动,而且代价实在太大。
无可奈何之下,曹操只能放弃汉中。与此同时,曹操也有他的算计,早在夺取汉中之初,他就采纳别人的建议,将数万户当地居民迁至长安及三辅地区,后来又有八万多居民陆续迁移洛阳、邺城。当汉中成为刘备地盘时,这里的老百姓已经不多了。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人的价值甚至要远高于土地,曹操在无力控制地盘的情况下,便留下地盘,带走了那里的居民。没了居民,剩下的土地荒无人烟,乏人耕种,倒真成了弃之可惜,但却又食之无味的“鸡肋”。后来诸葛亮北伐中原,汉中即因人口不足而导致粮食不足,迫使诸葛亮不得不在汉中设置军屯,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北伐事业,以致终其一生,都未能突破曹操所设的陈仓防线。
我是魏王的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