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魏王曹操(159)

魏王曹操(159)

作者:关河五十州

曹军的行动方案顺势改变,由主动撤退,变成了假装撤退,实际发动夜袭。为了达到奇袭的效果,曹操其间又做了一些特别安排,这使得后来关于此战的记述,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说法。

谋士董昭在一篇文章中,说曹军当时其实还是撤退的。大将军夏侯惇、将军许褚奉命去攻击阵地传达撤退令,前军在接到命令后于夜间后撤,但他们半途却迷了路,居然闯入了张卫属下的一个军营。张军以为是曹军夜间偷袭,顿时大乱,立即败退逃散,曹军趁机攻占了营垒。

侍中辛毗和刘晔等人跟在军队后面,得知消息后告诉夏侯惇、许褚。两人开始还不相信,直到夏侯惇亲自上前察看,这才确信无疑,赶紧回来报告曹操。曹操即令大举进兵,于是曹军一举攻克了阳平关。

野麋鹿

董昭虽也经常随军征战,但这次汉中战役显然没有亲身参与,他应该只是听了前方将士的转述,便写下了文章,从而导致相关细节出现了虚实参半的情况。

首先,在曹军撤退的过程中,敌军主帅张卫必定会派密探进行监视和刺探,故而夜袭行动需要绝对保密。

从董昭的文章中可以看出,曹操最初没有向全军宣示回攻计划,因此连夏侯惇、许褚都被蒙在了鼓里,而且一部分曹军开始也是真撤了。曹操用于夜袭的,是一支特别编组的精兵,统兵将领是高祚、解标,在曹军将领中,高、解皆名不见经传,但也正因如此,才可以最大程度地迷惑张卫,防止泄密。

其次,古代通讯不发达,作战指挥主要依靠旗语和通讯兵传令,但夜间看不清旗帜,传令也不方便,所以除非夜袭和宵遁等特殊情况,部队一般是不会在夜间行动的。曹操是主动撤退,撤得也很从容,自然更无夜间撤退的必要。

退一步讲,像曹军这样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精锐部队,就算他们在山中迷路,也绝不会像没头苍蝇一样继续四处乱钻,而是会立即就地选择一处有利地形扎营,并放出警戒,然后再派侦察兵寻找正确路线。也即是说,前军在黑夜中迷路后,居然误打误撞地整建制闯入敌营,这种可能性在现实中是基本不存在的。

董昭的文章,前面一段的撤退应该是真实的,后面则可能是把假撤退和真夜袭搅在了一起:闯入张卫的军营的曹军就是夜袭部队,曹操接获夜袭成功的报告后,下令全体出击,导致张军溃败,这样情节就可以连贯起来了。

在各种说法中,有一种说法,看上去特别贴近当时的真实情况。据其所述,在假装撤军的同时,高祚、解标率夜袭部队偷偷地向阳平关进发,但他们半路上却被野麋鹿群发现了。麋鹿群受到惊吓,向与曹军行进的相反方向奔跑,结果在跑到阳平关前时,又遇上了张军营垒,于是麋鹿便直接冲过营垒,从而造成了张军营垒的损坏和混乱。

按照防御要则,为了防止遭到曹军的偷袭和便于夜间观察,张军必然会在营垒四周燃起篝火及火把,这是曹军不太可能碰巧闯入其营垒的一个重要依据。麋鹿生性胆小、警觉,而且很怕火,张军的防御营垒绵延长达十余里,那么多篝火及火把,显然已足以对麋鹿造成刺激,所以它们才会不顾一切地朝营垒进行冲击。

另一篇史料对此加以了佐证和补充,说当天晚上,有数千只野麋鹿冲入张卫的军营,把张卫的军营都踏坏了,致使张军大惊而发生混乱。高祚、解标见状,趁机虚张声势,鼓角齐鸣,张卫以为其防线已被曹军主力全线突破,匆忙之间,也无法辨别真实情况,只好放弃阵地,逃回汉中腹地(一说是投降)。

如此看来,野麋鹿群也在阳平关之战担任了一个重要角色。这固然是纯偶然的突发因素,但这个情况是夜袭所导致的,否则麋鹿不会无缘无故地主动冲击人的营垒。实际上,就算没有麋鹿突然冲坏张军营垒,在张军防御已出现松懈,特别是第一线部队明显放松戒备的情况下,夜袭的曹军也有把握取得成功,麋鹿只是起到了辅助进攻和催化剂的作用。

阳平关就这样被曹军攻克了。阳平关是汉中西面的门户和屏障,张鲁闻报,情知再作抵抗毫无益处,于是又想投降。功曹阎圃同意他的投降主张,但认为投降的时机不对:如果在曹军攻克阳平关之前就投降,省了对方的力气,含金量高。现在曹军费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攻克了阳平关,你这个时候才投降,人家一看,就知道是你山穷水尽没办法了,就算肯接受投降,恐怕也别指望得到什么好待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