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圃建议投奔巴中的巴人头领,先抵抗一阵子,说明自己尚有势力,然后再主动投降,以加重自己的份量。
张鲁也是个聪明人,马上接受了阎圃的意见。
在逃奔巴中之前,张鲁的部属不知真情,打算将仓库中贮存的宝货和粮食统统烧掉,以免落入曹操之手。烧掉宝货必然惹曹操不高兴,不等于自绝后路吗?张鲁连忙加以阻止,说这些仓库都属于朝廷所有,我只是代管而已,不能毁掉。他下令将仓库予以封存,之后才离开治所南郑,逃往巴中。
曹操兵不血刃地进入南郑,还顺利接受了张鲁的宝库,对张鲁的做法大加赞赏。得知张鲁本有归附之意,他随即派人到巴中去进行慰问说服,以期把张鲁连同巴人头领都争取过来。
这次曹军从陈仓出发,在险峻山地行军千里,经历了不少艰难险阻,好在最后终于得偿所愿,夺取了汉中。汉中实际上也是曹操一生中最后拓展的一块地盘,曹操显得十分高兴,大摆宴席慰劳三军。宴会上,将士们也无不兴高采烈,在这个属于武士的荣耀和幸福时刻,他们在战时的所有辛劳,仿佛都一一得到了补偿和回报。
第11章不是天子的“天子”
曹操出兵汉中,就其战略意图来看,并不是仅仅为了讨伐张鲁和取汉中一地,所针对的对象还有刘备。
夺取汉中后,曹军要进军蜀地就方便和简单多了。汉中本属益州一郡,是益州的北部屏障和门户,阳平关既是南郑的关隘,又是益州的关隘,曹军克阳平,取汉中,实际便扼住了益州的咽喉,然后即可避开诸多险阻,沿嘉陵江谷地南进入蜀。此时刘备取得益州还不到一年,人心尚未完全归附,因为与孙权争夺荆州,刘备已亲自率兵东下,这个时候曹操若进兵益州,应该说是最佳时机,但曹操本人却似乎对于获得汉中就已心满意足,他在汉中各郡设置太守、都尉以及重赏将士后,便准备勒马回师。
说好的进巴蜀,攻刘备呢?随军从征的丞相府主簿司马懿急忙向曹操进言,认为曹军士气正旺,刘备则立足未稳,应趁此时机火速向益州进兵,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他甚至乐观地预计,可能曹军还没怎么打,益州方面就已经自行瓦解了。
曹操的反应很值得玩味,他的回答是:“人苦于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
时机
得陇望蜀,是光武帝刘秀的一句名言。刘秀的大将岑彭随刘秀进攻陇西,不久,刘秀因有事要回京前,临行前他给岑彭写信,说:“人苦于不知足,即平陇,复望蜀。”刘秀的原意是要岑彭一鼓作气,先平陇西,再乘胜进攻巴蜀,曹操这里借用了刘秀的话,但却将语气由肯定变成了感叹,意思也正好相反,即主张采取慎重态度,暂且按兵不动。
另一个主簿、在阳平关战役中给曹操以巨大启发的刘晔,其祖先便是刘秀。在速攻益州一事上,刘晔与司马懿见解一致,见曹操不打算趁势拿下益州,他也立即予以劝谏。
刘晔通过对来自蜀地情报的分析,指出在曹操拔取汉中后,蜀人望风破胆,魂不守舍,蜀地风声鹤戾,曹军也许只需要传布一道进兵檄文就可以予以平定了。
“蜀中民情震恐到这种程度,完全是不攻自倒的形势。”刘晔断定,曹军要么不进兵,进兵定能取胜,否则的话,等到蜀民之心安定,再据守险要,事情就不好办了,“如今不攻取益州,必定为今后留下祸患!”
曹操听后,却只是毫不在意地说了一句:“士卒跋山涉水,太辛苦了,应该让他们好好休整一下。”
曹军自陈仓起兵开始,到进占南郑,已经过去了五个月。在这五个月里,曹军固然很辛苦,但自攻克阳平关后,一直到进入南郑,连仗都没用得着打,如果要继续发动蜀地的战役,是完全可以坚持下来的,没必要像曹操所说的那样进行长时间休整。况且,与曹军在外征伐一般至少都要经历七个月,刚刚才过去五个月,剩下的两个月完全可以继续有所作为。
曹军远征最大的困难是粮草不继,在攻打阳平关时也确实出现了乏粮危机,但曹军已取汉中,且张鲁将南郑宝库完好无损地保留了下来,曹军要进兵益州,后勤补给至少在短期内也不会出现问题。
站在曹操的立场上,他可能还会担心后顾之忧等因素。后顾之忧有没有?有,但并不可怕。
在曹操“三越巢湖”,自淮南对孙权加以威慑后,孙权已将战略重点西移,转而想收回“借”给刘备的荆州,但刘备却百般推托不予。孙权火了,遂派吕蒙袭夺荆州之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见状也红了眼,令关羽在荆州列阵,孙刘同盟关系破裂,双方剑拔弩张,随时可能继续擦枪走火。曹操率主力远征汉中,选择的就是这一时机,虽然孙刘也随时可能和解,重新把矛头对着曹操,但最多也只能在边境进行挑衅,而且曹操对此也已经做了充分的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