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魏王曹操(158)

魏王曹操(158)

作者:关河五十州

多年以前,曹操北上太行,征伐高幹,写了一首《苦寒行》,“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这次他又写了一首《秋胡行》:“晨上散关山,此道何其难!牛顿不起,车堕谷间。”

连运送辎重的黄牛都累得爬不起了,辎重车辆都坠入了山谷,行军之难,可想而知。需要指出的是,曹军不光是行军赶路,沿途氐人还堵塞道路,不让通过,攻破氐人的防御及氐寨,也得费很大力气。

相比于另外三条谷道,陈仓道已经好多了,那三条道路更加艰险难行。不过有一利必有一弊,其它三条谷道的谷口都没有险关,守军一般都是像氐人一样,依山势进行防御,陈仓道则不然,它的末端还有一处阳平关天险,后者正张着血盆大口,等待着曹军的到来。

夜袭

得知曹操来攻,张鲁自思汉中终究属孤立之地,不足以与强大的曹军抗衡,至于新近夺取益州的刘备,他知道那也是一头猛兽,若是向其求援,同样等于羊入虎口。

“宁为魏公奴,不为刘备上客。”张鲁打算举汉中全郡投降曹操,但他的弟弟张卫不肯,坚持还是应该抵抗一下再说。张鲁听后,便派张卫与曾到凉州增援过马超的大将杨昂,率兵数万,前去守卫阳平关。

公元215年8月,曹军抵达阳平关。曹操当然不是不知道要走陈仓道的话,就必须经过阳平关,但他事先找凉州的官员和汉中降兵了解过,这些人都向他提供了一个重要信息,即张鲁其实很容易被攻破,阳平城下的南北两山相距很远,难以防守。曹操觉得有理,两山间距大,其间必然有着很宽的平坦地带,曹军可以加以利用,而以曹军的攻坚能力来说,只要拥有这样的条件,阳平关就不难被攻破。

阳平关在防守上有破绽,这是曹操选择陈仓道的一个重要原因,可是当他身临其境,实地进行察看时,却发现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南北两山之间不但相距很近,在曹军到达之前,张卫、杨昂还依托于山势,构筑了一道陡峭石墙,并以此建立了长达十余里的防御阵地,而在阵地的两边侧翼,则多是高山峻岭,丛林密布,没有道路。

情报不实,这意味着,原先预想的破绽也不存在了。事到如今,曹操也不可能再重新选择其它谷道和路径,他只好自怨自艾,后悔调查摸底还是不够仔细:“别人的估量,结果真是很少有让人满意的。”

在阳平关前,曹军攻打山上的各个营垒,猛攻数日,士兵死伤了不少,但依然毫无进展,与此同时,曹军的后勤也出现了问题。

十万大军进汉中,所需粮饷不是一个小数字。曹军补给主要依赖于关中,但关中经济正在恢复当中,光靠关中是不够的,因此邻近的较富庶地区如河东等,也都提供了粮饷。粮饷可以多方筹集,这里不够那里调,最主要的还是转运非常困难。

河东太守杜畿治理有方,深得民众拥护,曹操在河东征五千人担任民夫,在服役过程中,大家都互相激励说:“人生有一死,不可负我府君(指杜畿)。”最终无一人逃亡。

河东民夫的例子恰恰说明,往汉中运粮有多么艰难,正如曹操在《秋胡行》中所描写的,沿途连黄牛都吃不消,车辆也随时都有坠谷的危险,何况是人。

由于粮运不畅,曹军在阳平关前耽搁的时间越长,粮食越接济不上,这可把曹操给愁坏了。张鲁家族以“五斗米道”发家,曹操向来不信天命,当然更不信怪力乱神的这套东西,他认为汉中弥漫着妖术,气急和沮丧之下,愤然道:“这么一个信奉妖术,习俗怪诞的地方,得不得到它,又能怎么样?既然我军已经粮食不足,那就不如赶快撤退吧。”

曹操当即下令撤军,命各部依次撤出阳平关。此后事情的发展颇具戏剧性,丞相府主簿刘晔统领后军,他不认为不能攻破阳平关,又考虑到粮道不继,如果撤兵,军队将会不战自乱,即使撤出来,也会遭受较大损失。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继续拼它一拼?刘晔立即骑马跑去找曹操,在说了自己的想法后,他建议:“不如回去发动进攻!”

刘晔的建议似乎没太大价值,这不就是觉得难以攻破阳平关,才要撤军的吗?你说能攻破,依据呢?

可是曹操的思维活力却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我这里撤退,张军看得清清楚楚,他们必然会因此放松麻痹,确实正是返身攻击的好时机啊!

曹操一生胜多败少,是因为他从不死守军事教条,有了灵感之后便毫不犹豫,立马付诸实施。当然,这个时候回攻,抢抓的是敌军松懈大意这一点,如果还照老法子进攻,是无效的,必须实施特殊进攻。曹操想到的是:夜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