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魏王曹操(156)

魏王曹操(156)

作者:关河五十州

其实伏完本来就没多大实力,董承尚且难以成事,更何况他,而且这么多年过去,伏完已经死了,伏后及其家族还有什么力量搞政变?曹操不惜小题大做,即便中途撤军,也要风风火火地赶回去处理,与其说他是视伏后为心腹之患,倒毋宁说是想借此案杀鸡给猴看,在对后方异议人士及隐形政敌进行震慑的同时,进一步控制献帝,以确保汉室再也不能够脱离其掌握。

曹操首先逼迫献帝废黜了伏后,接着命御史大夫郗虑持节进宫,收缴皇后的印绶,另命尚书令华歆带兵进宫,收捕伏后。伏后终究是个弱女子,得知消息,吓得让人紧闭宫门,她自己躲在了墙壁夹层中。华歆领兵捣毁宫门,拆除墙壁,从中搜出了伏后。因为毕竟是曾经的皇后,士兵们不敢动手,华歆便自己动手将伏后拉出来,并押往它处。

华歆是当时的一个名士,但他和郗虑一样,私德方面也有很大的争议。他的好友管宁看出他贪财慕势,就把原来两人同坐的席子割开,宣布与之绝交,这就是成语“割席分坐”的典故。当然了,如果华歆、郗虑是荀彧那样的正人君子,曹操或许就不会把他们安排到高位上来了,这两个人可不正是曹操“求贤令”中,所谓唯才是举的合适人选吗?

华歆的前任是荀彧,华歆的能力功勋与荀彧完全不能相提并论,他靠什么能据此位?当然是拼命讨好曹操,让干啥就干啥,竭力使主公满意了。还有一种说法是,荀彧其实知道伏后写密信这件事,但他一直隐瞒,没有告诉曹操,真相暴露后,曹操对此很恼火,大概是恨不得把已死的荀彧再拖出来处罚一遍才好。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华歆表现得心慈手软,恐怕也不会有好果子吃,是故,他在收捕伏后的整个过程中,已全无一点他这个身份应有的矜持和温良,活脱脱就是一个野蛮粗鲁的武夫。

伏后被押出宫殿时,献帝正与郗虑在外殿闲坐。伏后披头散发,赤着双脚,边走边哭,在路过献帝身边时,拉着丈夫的手,与之诀别道:“不能再救我的命了吗?”

“我都不知道自己能活到什么时候啊!”献帝悲愤莫名,回过头对郗虑说:“郗公,天底下竟有这样的事吗?”

郗虑默不作声。

就象救不了董贵人一样,献帝也救不了伏后。伏后旋即被押至暴室(专门幽禁宫人的官署),幽闭而死,她所生的两个皇子被毒杀,伏氏兄弟及宗族因牵连此事而被杀者达一百余人。

伏后被杀后,仅过了两个月,曹操就把他的次女曹节晋升为皇后,在此之前,他又下了一道“求贤令”,正式名称是“敕有司取士勿废偏短令”,此令所反复念叨的一套,依然还是“有德行的人,未必能有所作为,有作为的人未必有德行”。

其实,曹操代汉这件事本身,倒并非不可理解。毕竟,在曹操举兵兴讨董卓时,汉朝皇帝就已经没有可供他发号施令的国土了,皇帝也早已沦为权臣手中的傀儡,曹操的江山,完全可以说是靠他自己戎马一生,一手一脚打下来的。问题在于曹操做得太过、太绝,不仅失去了人臣之节,也丧失了做人之道,就连后来的羯族皇帝石勒都说过这样的话:“大丈夫做事,应当光明磊落,不能像曹孟德、司马仲达父子那样,靠欺负人家孤儿寡妇取天下!”

在古代戏典舞台上,曹操一直是一个涂着白粉的奸臣形象,这真的不能算是对他的歪曲和抹黑。一个臣子,都已经到肆意欺侮皇帝、诛杀皇后的程度了,难道还能算是忠臣?

曹操如此做法,客观上当然是为了加快其代汉的进程,但因为过于粗暴和急功近利,也为他的家族埋下了隐患。按照曹操新的“求贤”标准,在他的部下中,终于出现了石勒所提及的司马仲达也就是司马懿父子。

司马懿谋兵不亚于曹操,其父子的才能和功勋达到甚至超过了荀彧,但政治道德方面却是一天一地,若干年后,正是他们针对曹操的子孙,重演了曹操的行径,而且更加暗黑,更加残暴。这绝不是偶然,司马懿是在曹操身边发达起来的,对于曹操的做法,耳濡目染,用之甚便,清代史学家用四个字就加以了概括,即“懿用操智”。

一份漂亮的成绩单

渭南大捷后,曹操将西北军事交由夏侯渊主持。在曹营的大将中,夏侯渊并不算是一个出类拔萃的将才,但在关西军主力已被击溃的前提下,他这次向曹操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