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魏王曹操(154)

魏王曹操(154)

作者:关河五十州

邺城是曹操的政治中心,有别都之称,他不可能也不敢长时间远离邺城,换句话说,曹操征战四方,能胜自然是最好,即便一时不能取胜,也决不可以在外搁耽太久。

在回邺前,曹操谋划并让献帝下诏,合并十四州,恢复为古代的九州,其实主要是省掉幽、并两州,将它们并入由曹操任冀州牧的冀州。

当初曹操在攻取邺城后,就已经打算恢复九州制,以便扩大其直辖区冀州的范围,是荀彧、孔融等人进行劝阻,他才不得不予以搁置。如今荀彧、孔融都已被杀,其他人就算仍有想法,公开场合也都没有了置喙的胆量和勇气。

曹操要的就是这些人统统闭嘴,公元213年5月,他回到邺城,献帝又按照他的意思,册封他为魏公,正式以冀州作为其封地,同时又加赐九锡,即赐予代表天子最高礼遇的九种礼器。

本来都是曹操期望和追求的东西,但为了应付舆论,曹操也还得再矫揉造作一下,对其中的九锡前前后后推让了三次。有了荀彧的前车之鉴,朝中无人不知曹操的心思,也都清楚不加以迎合的后果,于是,文有荀攸、程昱、贾诩等,武有夏侯惇、曹仁等,纷纷跑出来劝进。

既然是“众意难违”,曹操也就半推半就地应承下来,但他又假意只接受魏郡一个封地。大臣们一看,还得劝进啊,曹操这才不再推让下去了。

曹操被封后,仍以丞相兼任冀州牧,冀州范围的十郡则被作为其魏公名下的封邑,共同组成了魏国,随后,曹操在邺城建立了魏国的社稷、宗庙。

扩地晋爵加赐,让曹操在代汉进程中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至此,曹操的用心已完全昭示于天下,这是他再怎么装模作样也掩饰不了的。关于曹操有“不逊之志”的议论又风行起来,曹操一看,赶紧又创作了第二首《短歌行》,以诗言志,声称自己虽然被封为魏公,加九锡,地位显赫,但仍要谨守臣节,遵奉汉室,决不做危害汉室的事。

为了消除外界的恶评,同时也为了更好地控制献帝,把汉室的剩余价值全部都利用起来,曹操一手安排,让献帝聘娶了他的三个女儿,且全部封为贵人,地位仅次于皇后。

三个女儿,已经成年的长女曹宪、次女曹节先行入宫,尚未成年的小女曹华暂留魏国。俗话说一入深宫愁似海,又明摆着是硬绑在一起的政治婚姻,女儿们并非完全心甘情愿。在正式入宫之前,曹宪、曹节整天在家唉声叹气,曹操的正妻也是曹植的母亲卞夫人见了,心有不忍,便让曹植写赋劝慰。曹操知道了,也写了一个“内诫令”,意思是说,女儿们呀,你们一进宫就是贵人,携黄金印,佩蓝绶带,作为宫中的女人来说,谁也没有这样的条件,得知足惜福啊。

当年年底,曹操按照汉初封王的制度,在魏国设置了尚书、侍中、六卿,荀攸被任命为尚书令。在此之前,所谓汉朝廷,其实早就空空如也,将相大臣,除曹操外,已仅有一御史大夫郗虑,后者曾经公报私仇,对孔融进行陷害并导致其被杀,他当然也是曹操在献帝身边安下的一颗钉子。

魏国正式设立官属,使曹操名正言顺地拥有了一套自己的行政体系,汉廷从名义到实质皆被架空,从此“政自曹出”。

三越巢湖

过去曹操在官渡与袁绍对峙时,为了不让袁绍就地获得物资和人力补给,曾将黄河南岸的百姓内迁。濡须战役前,迫于孙权在江北沿岸的军事压力,曹操便不顾明智之士的劝阻,准备如法炮制,将滨江各郡县的百姓也都向北方迁徙,不料老百姓受到惊吓,反倒相率逃往江南,跑到孙权那边去了。

这样一来,造成淮南空虚,合肥以南只剩下一座皖城,除此之外几乎化为无人地带。公元214年5月,孙权集中兵力,向形势孤立的皖城发动进攻,拔除了曹操在江北沿岸的这一重要据点。

就在皖城失守的前几个月,作为新晋国丈,曹操刚刚被献帝授予只有诸侯王才能佩用的玉玺、绶带、帽子,他不但尚未称王就已经享受到了王的待遇,而且实际地位超过了所有的诸侯王。皖城失守的消息,给兴冲冲的曹操兜头浇来一盆冷水,激起了他的强烈反应,于是立即决定出兵反击。

曹操自“二越巢湖”起,南征都号称用兵四十万,这当然是一个虚夸的数目,实际兵力应在十万上下,但一次性动用十万兵力,耗费也很惊人。更何况,从赤壁大战到“二越巢湖”,每次对孙权用兵都不理想,此次又是匆匆上阵,准备并不充分,曹营的很多人都因此对南征缺乏信心,认为免不了还是空忙一场,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