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濡须口的两岸地形复杂,多为山岭丘陵。曹军顺流水陆并进,人马虽众,但受地形限制,进攻队形无法展开,他们只能在一个相对狭窄的正面与吴军进行接触,缺乏充分的作战回旋余地。在这种情况下,曹军既无法施展计谋,兵员数量上的优势也难以得到发挥。相反,因正面的防御战线较短,孙权却得以集中兵力,对曹军进行有效阻击。
一个多月过去了,曹操仍未能控制战场的主动权,而且曹军能够处于攻势的一方,也只能是岸上的步骑,水上根本不敢如此放肆。濡须水道较为狭窄,北方的大型船队难以进入,曹操出于躲避暑热和疾疫的考虑,又选择了在冬天的枯水季节进兵,因此他在谯县为南征部队所造的船只都较小,属于轻舟一类。吴军则多为大型战船,史载,孙权专有的巨型舟船“楼船”就部署于濡须口,这样不说别的,仅仅在水战装备上,曹军就明显处于下风。
濡须战役期间,曹操的水军主力在大部分时间里,都只能呆在水口以北的河道之内,缩成一团,哪都不敢去,更不用说驶入长江,与吴军水师决一雌雄了。
大动作不行,小动作总可以吧,你孙权可以夜袭我,难道我就不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曹操派出一部人马,在夜间乘船登陆于江心的中洲,企图截断濡须坞与后方的联系。不料却被孙权发现,该部随即遭到吴军的重兵围困,经过激战,他们被尽数消灭,其中三千人被俘,还有很多人落水溺死。
经此重创,曹操无论白天黑夜都不敢出门了,吴军几次上门挑战,曹军只是在营寨里坚守不出。
孙权于是亲自乘坐大船,前去观察曹军营寨,曹操以为吴军水师要发动大规模进攻,连忙下令弓弩手放箭,以阻击对方接近。利箭如同飞蝗一样落到孙权的大船上,渐渐地,竟然使船的一面微微出现倾斜,孙权便命令将船掉过头来,以另一面受箭,待箭均船稳后,才从容退还。
在古代战争中,箭是重要的军需品,孙权出来一趟,虽未能接近曹军营寨,却装了一大船的箭,也算是收获颇丰了。正是因为这个情节极其精彩,所以在后世演义中,它被移花接木,成了赤壁之战时诸葛亮的“草船借箭”。
发现曹军不敢轻出,过了不久,孙权又乘坐一只快捷的轻船,在众将保护下,来到曹军营寨附近,想吸引其船队出战。曹军明明看到了孙权及其诸将,将领们都主动立即迎击,曹操倒很冷静,不肯上当,说:“这只是孙权亲自前来察看我军情况而已。”
曹操命令军中严加防备,不得出战,但也不准乱发弓弩,以免再拿军需品资敌。孙权见引诱不了曹军,便从容退走,船行五六里,他又突发奇想,下令返回,对着曹军奏起军乐,着实鼓吹了一通。
孙权最后的举动,无异于是在向曹操示威,同时也更彰显了自己的胆略和才干。曹操比孙权整整大二十七岁,两人年龄相差如同父子。赤壁大战前,曹操尚视孙权为“小儿”,以为至多不过比刘表的儿子刘琮稍强一些而已,吓唬一下就能使之屈服,没想到有志不在年高,对方竟是可以和自己在同等量级上进行搏斗的枭雄,不由得他感慨万千:“生子当如孙仲谋,如刘景升儿子,豚犬耳!”
生儿子就应当像孙权(孙仲谋)这样,刘表(刘景升)的儿子,只不过如同猪狗罢了!
魏公
在曹军拒不出战的情况下,双方只能继续相持下去。至阴历二三月间,春雨转多,这种天气是最让北方军人发愁的,孙权于是给曹操写了一封信,信上只有八个字:“春水方生,方宜速去。”
春天来了,雨水越来越多,河水也涨了,你还是早点滚蛋吧!
信中又夹一纸条,上面也只有八个字:“足下不死,孤不得安。”
你这老头子只要一天不死,就搅得我一天不得安宁,所以为了世界和平,也为了我能够得到清静,你还是想想办法,早点去死吧!
曹操看了信和纸条后,不仅没有暴怒,还被逗乐了,他哈哈大笑,说从这孙权嘴里讲出来的,倒都是大实话。
这么多天来,曹操亲眼看到吴军的战船、装备、军伍都整肃严明,所部进退自如,知道短时间内难以取胜,随着雨季的到来,久驻之后战局难免生变,便下令撤军。由于曹操是主动的战略撤退,并非赤壁兵败那样的溃退,孙权料知他必定作了防御部署,因而也没有进行追击。
曹操上次西征韩遂、马超,从出兵到还邺,前后近七个月,这次南征孙权,从出兵到还邺,也是近七个月的时间,看似偶然,实质其中有着必然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