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刘备均为一代枭雄,非马超、韩遂以及袁谭、袁尚这些人可比,曹操对他们所使用的手段,作用几乎全无。孙、刘从未对曹操抱有任何幻想,他们既不为曹操的威胁所动,暂时也不愿意解除彼此之间的联盟关系。
为了迎击曹操,早在曹操拟定南征的前一年,即公元211年,孙权便将东吴治所从京口西迁至秣陵(后改名建业),其兵力也都自秣陵出发,集结于淮南一线,随时准备迎敌。
及至曹操自西而归,孙权知道他必将东向用兵,便立即打造和加固防御工事。
曹吴的接壤地带绵延千里,双方的兵力数量以及当地能提供的经济条件又都有限,客观上使得曹军无法全面进攻,吴军也实施不了线式防御。对吴军有利的一面是,他们本来也不用防“线”,而只需守“点”,即守住交界处的几个有限地点或不大的区域,后者被古代兵学家称为“衢地”,也即道路交汇的通衢要地。
这些衢地扼制着南北或东西向的水陆交通干线,乃曹军的必经之所,吴军只要部署得当,就可以成功地阻击曹军,并阻塞其军队调动和粮饷运输。
孙权、刘备和曹操一样,都有识人用人的能力、魄力以及度量,东吴也因此人才济济,战将如林。周瑜虽死,但大局方面鲁肃可以接替,直接征战方面则有吕蒙、甘宁等人。吕蒙对曹军南征即将经过的东行线进行了考察,发现濡须水连通巢湖与长江,乃扼制曹操的重要衢地,而且适于构筑强固的防御工事。孙权采纳他的建议,在濡须水的长江入口濡须口两岸建立土堡,称为濡须坞,之后果然发挥了奇效。
公元212年11月,曹操亲率号称四十万的大军,沿着东行线南征,“再越巢湖”。次年2月,张辽、臧霸所指挥的先锋部队进逼濡须口,此时,突然天降大雨,濡须水的河面上涨,吴军利用水上优势,乘船向曹军迫近。
显然,曹操这次在出发前虽然已做了很多功课,但对于南向用兵的天时地利依然估计不足,结果导致刚交战就陷入了被动。时隔数年,曹军将士对赤壁兵败仍普遍存有心理阴影,见此情景皆惶恐不安,就连已稳坐曹家武将第一宝座的张辽,也感到了害怕,想避开敌锋,暂时后退,等大军到达后再前进。
张辽再厉害,毕竟是在马上打出声名的战将。与之配合的臧霸是原泰山军头目,长期与湖海打交道,到底经验多一些,他劝张辽不要过度惊慌,更不用急着后撤,因为“曹公深明利弊,哪能不考虑我们的情况呢?”
在臧霸的鼓励和坚持下,张辽决定坚守不动,第二天,曹操果然率大部队赶到,曹军终于站住了脚。
濡须水为东北流向,吴军大营建于西面,称江西大营。曹操仗着军威正壮,下令立即猛攻江西大营,这一仗曹军打得不错,一鼓作气攻破了江西大营,俘获都督公孙阳。
战后,张辽如实向曹操报告了头一天的情况,曹操对臧霸的表现很是满意,当即予以嘉奖,任命他为扬武将军。
“草船借箭”
孙权坐镇建业,一直密切地关注着曹军动向。这时吴军在后方一共拥有十万军队,由于已将荆州防务交给刘备,孙权可以随时抽出其中的七万精兵用于御敌。
获知曹操大军扑向濡须口,孙权立即亲督这七万精兵赶到濡须前线。为了挽回江西大营被击破后,对士气造成的不利影响,他以甘宁为前都督,密令其对曹军前营实施夜袭。
甘宁率兵三千,他从中选出一百余人组成突袭队,又在誓师动员会上,将孙权赏给他的美酒佳肴分赐全部突袭队员。二更时分,甘宁带领夜袭队衔枚出发,径至曹军营下,拔去鹿角后,冲进营寨,当即斩杀曹兵数十人。
未等曹军回过神来,甘宁即率部撤走。此役虽然只能称得上是微不足道的小胜仗,但意义不凡,吴军士气因而复振,孙权很高兴,特将绢五千匹赏予甘宁,说:“曹孟德有张文远(张辽),我有甘兴霸(甘宁),足可以同他匹敌了。”
孙权一语定下基调,此后,曹吴两军你来我往,互有攻守,但曹军始终都未能占到便宜。
当初吕蒙建议在濡须口建立土堡,众将起初尚不以为然,认为在岸上要与曹军面对面厮杀,至于水战,大家都坐着船,土堡完全多余。吕蒙则坚持说战事有胜有败,只要打仗,就没有能够常胜的,万一被敌步骑兵紧逼,我们连水边都挨不着,难道还能上船吗?
孙权认为吕蒙说的对,最终修筑了濡须坞。实战中,由濡须坞为主体构成的坚固防御阵地,果然成了曹军往前推进的最大障碍,怎么攻都攻不破,令他们极为沮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