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魏王曹操(144)

魏王曹操(144)

作者:关河五十州

虽然文的武的都行,但曹丕、曹植最突出的还是文,比曹丕小五岁的曹植,在文才和名气上又超过了哥哥。曹操本身也是第一流的文字家,然而看了曹植写的文章,连他都不相信文章是曹植自己写的。公元210年冬,曹操在邺城筑成铜雀台,曹操率儿子们登台,让他们当场各自作赋,曹植很快成文,而且写得很好,曹操这才确信他没有请人代作。

曹操最初偏爱曹植,但是因受立嗣为长思想的影响,还是将曹丕与其他儿子区别对待。在他封侯封地的三个儿子中,有曹植,没有曹丕,不过经过曹操的安排,献帝未久就又颁下诏令,将曹丕任命为副丞相级的五官中郎将,授权在邺城设置官署。

按照汉代制度,五官中郎将是不置官署的,曹丕置官署乃特许。曹操如此安排,目的就是要给予曹丕一定的实际权力,承担一些军政任务,以便对他进行锻炼和考察。

第10章一幕大戏

在周瑜生前的最后一段时光里,他从江陵赴京,向孙权提出,他愿率大军西进,在夺取益州,吞并汉中,联合马超后,再回军图谋襄阳。在这一行动方案中,周瑜将联合马超看得很重,视之为战胜曹操的一个重要条件。

得到孙权同意后,周瑜立即返回江陵,准备按计施行,不料中途行至巴丘时便一病不起,其计亦无果而终。

尽管周瑜壮志未酬,行动还没正式出台便告夭折,但其意图却已足以令曹操惊出一身冷汗,让他意识到,孙权要北面抗曹,西联韩遂、马超乃势所必然,而韩、马镇兵西北,也始终是他的心腹大患。

今后要想南征孙权、刘备,西取巴蜀,就不能存在后顾之忧和前进中的障碍,以韩、马为首的关中诸将,终于要到彻底解决你们的时候了!

打仗必须师出有名,尤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出师更是都打着讨伐朝廷叛臣的旗号。韩、马皆为朝廷正式加封的命官,赤壁大战前,马超之父马腾已经在邺城为官,赤壁战后的次年,曹操又通过韩遂的部将阎行,劝说韩遂将其子以及阎行的父母送到许都,也就是说韩、马两家都有直系亲属被曹操扣作人质,自己又尚无反叛迹象,连这样也要打,实在是很难说得过去。

就在曹操想方设法寻找出兵借口的时候,司隶校尉钟繇的一个提议给他带来了启发。

要的是一劳永逸

在周瑜生前设计的西进方案中,除益州之外,他准备攻取的第二个目标是汉中,汉中诸侯名叫张鲁。钟繇请求曹操拨给三千兵马,说是他要讨伐张鲁,实际上,因为进讨汉中必然要途经关中,以镇抚关中为己任的钟繇,想用这一名义进入关中,迫使关中诸将向邺城和许都送来更多人质。

官渡大战时,曹操派卫凯前往关中,卫凯提出了实施盐政等建议,这些建议经荀彧上报曹后,均被采纳并收到良好成效。在朝廷大员中,除钟繇外,以卫凯最熟悉和了解关中情况,于是曹操便通过荀彧向其征求意见。

当初卫凯还曾奉曹操之命,出使益州,结果却因汉中道路不通而无法完成使命。他的困惑是,汉中既然这么难走,关中诸将又不傻,肯定会疑心曹军其实是要征讨他们,届时他们送来的恐怕就不是人质,而是刀箭了。

关中地势险要,关中诸将又能征善战,人多势众,一旦发作起来,岂是钟繇能控制得住的?卫凯以自己对关中诸将的了解,认为他们只是苟安于一隅,并没有雄心去图取天下,如果曹操能以朝廷的名义给他们厚加爵号,就不必担心他们变乱,完全用不着对之采取出兵威吓等小伎俩。

荀彧把卫凯的意见告诉了曹操,出乎意料的是,曹操并没有接受,他仍然还是同意了钟繇的请求。

丞相府属员高柔对此次出兵亦持反对意见。他谏阻说,如果曹军向西用兵,韩遂、马超等人一定会相互煽动叛乱,联合起来迎击。曹操实在要想取汉中,应该先招抚关中,在把关中稳住后,只须一纸檄文,汉中自然归顺。

曹操也没听高柔的,倒不是他和卫凯说得没有道理,而是曹操已从钟繇、卫凯的意见中,找到了出师关中的理由:先假装进讨汉中张鲁,诱使关中诸将举兵反叛,然后再名正言顺地讨伐他们。

稳住关中,现在就已经能做到了,甚至都用不着关中诸将再送人质,但他曹操要的是更进一步,一劳永逸地把关中直接揽入怀中。

很少有人能完全领会曹操的这一真正意图。高柔就是当年预言曹操与张邈看似友好,实际将来必然翻脸,为此举族离乡避祸的那个陈留人,按说他的观察力是极强的,但就连他,也被蒙在鼓里,甚至还以为曹操真的是想取汉中,从关中只是路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