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事务已经安排就绪,曹操在对前线吴军的布防进行侦察后,又再次确认没有取胜的把握,接着便留下张辽、乐进、李典三位大将,让他们统兵七千,镇守合肥,自己领兵北归,但是不久,他又再次率军回到谯县,继续训练水军,储备力量,为南征预作准备。事实证明,曹操后来的南征均以谯县为中转兵站,曹军在南下前每次都是在这里聚集兵马,补充粮饷,一直到今天,谯县仍保存着地下运兵道、观稼台等募兵屯田的遗迹。
在谯县之外,东边的合肥和西边的襄樊,组成了曹操在南面的两道屏障,也是他同孙权、刘备长期争夺的两大焦点。虽然在曹仁奉命从江陵撤至襄樊后,南北双方均未再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然而冷战气氛却仍在不断蔓延,尤其是在襄樊一线,曹军和周瑜的江陵军团相互对峙,谁都不敢有丝毫松懈。
公元210年春,周瑜终因旧伤复发而身亡,这一消息令南方军队的士气遭到空前打击。然而曹操并没能高兴太久,按照周瑜遗言所荐,孙权任命鲁肃接任周瑜的职务,在这位继任者走马上任后,对曹操而言,形势反而变得更糟了。
算盘打的有多精
周瑜、鲁肃虽同为主战派,但在联刘抗曹这一点上,两人的态度却有着明显差异。周瑜比较心急,想通过单独行动,排除刘备,强行扩大东吴的势力范围。相比之下,鲁肃更为高瞻远瞩,深谋远虑,虽然在由东吴完全控制长江以南这一点上,他与周瑜的见解完全一致,但却主张有步骤地稳妥推进,尤其是不能因小失大,妨碍和影响与刘备的同盟关系。
赤壁大战后,刘备虽然占领了荆州的南部四郡,但这四个郡的大部分地区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非常落后。靠着它们,刘备只能做个地方上的小诸侯,要想三分天下有其一,还必须进取益州。南郡是通往益州的门户,刘备亲自到江东向孙权借南郡,也就是所谓的“借荆州”,南郡是周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从曹军手里夺过来的,而且他自己也想以南郡为跳板,向益州扩张,所以此事一直未成。
鲁肃与周瑜不同,他认为曹操势力强大,东吴不可能单独与其对抗,而且南郡虽然是重地,但东吴还没有完全掌握当地人心,反不如把它借给刘备,利用刘备去牵制曹操在这方面的力量。
在鲁肃的斡旋下,孙权终于将南郡借给了刘备。刘备在如愿得到南郡的同时,也分担了西部前线的防务,使孙权得以将原驻当地的吴军东调,集中于淮南战场。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大胆而又高明的政治策略,据说曹操听到这个消息时正在写信,当场惊得失魂落魄,连笔都掉到了地上。
自此开始,曹操必须在东西同时对付两个强大的对手,南征变得更加困难。曹操数次派人南下进行侦察,搜集情报并进行分析,结果都是认为东西两边,无论哪一边都无机可乘,短期内也不存在击破孙李联军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只能暂时放弃南征,专心打理北方。
在北方,曹操的日子也不好过。赤壁大战前,他的权势和声望如日中天,除了孙权、刘备等敌对分子,以及孔融等极少数不识时务者外,极少有人敢非议其作为。战后,各种各样的议论就多了起来,政敌们更在背后加紧了对曹操的攻击,称他有“不逊之志”,有的甚至要他交出兵权、政权,到武平侯国(曹操被封武平侯,武平侯国是他本来的封地)去养老。
如果曹操对此不做辩解和表示,他不仅可能丧失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而且还可能成为残余南北诸侯“清君侧”的对象,内部的政敌也会趁势而起,正如周瑜生前所指出的:“曹操新败,忧在腹心。”
曹操必须妥善处理好这场危机。这时献帝封曹操邑兼四县,食户三万,曹操向来很注重扩大自己所直接控制的辖区,按照他的一贯做法,对于朝廷封邑,他是来者不拒的,但此番却做了退让,这就是所谓的“增封让封”。
曹操让封不是冲着皇帝,其形式也不是奏上的表章,而是临下的教令,说白了,就是给那些可能背后讲他坏话的人看的。
在令文中,曹操说,我年轻时的最高理想,不过是当将军和封侯,如今位极人臣,已经大大超出了原有的志望,根本就不会再有其它异志或者野心。再者,我戎马一生,为的就是阻止别人称帝称王,“设使国家无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难道到头来,自己还会去做这样的乱臣贼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