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甬道,就是在通道两旁修筑垣墙,看上去如同街巷一般。在黄河西岸到渭水北岸之间,曹操亦通过占据有利地形,筑起甬道,只不过他所筑的甬道没有垣墙,是用木头军车连接成栅栏,挡击在两旁。
在甬道的护卫下,韩遂、马超等人就算想派兵掠粮,也无机可乘,河东地区提供的粮米得以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曹军粮食供应无缺,可以长时间相持下去了。
韩遂尚未能够得到“半渡而击”的机会,曹军深入侧面的行动,就已经打乱了他的整个阻击计划,关西军不得不放弃潼关之险,把防线收缩至渭水南岸的渭口。
因为之前已经被曹军成功渡过黄河,马超对曹军再次抢渡格外敏感,曹军每次在渭河北岸发起抢渡行动,都遭到马超骑兵的冲击,导致无法在南岸就地建立营盘,而且渭河岸边的沙子又多,也很难构筑用于阻击骑兵的工事。
骑射是关西兵的特长和优劣,在熟练掌握和使用骑兵冲击战术方面,马超部更是老手,当他们人人挥舞长矛,黑压压地纵马猛冲过来的时候,那场面确实很让人发怵。战前讨论,很多人都对此表示忧虑,主张应精选前锋前往抵御,否则不好应付。
曹操的骑兵王牌是“虎豹骑”,与以骑战见长的关西军对阵,“虎豹骑”应该是前锋的合适人选,但曹操并不打算这么早就使用手中的王牌。他很自信地对将领们说:“战争的主动权在我们手里,不在关西军手里。关西军虽然善于使用长矛,我却有办法让他们无法刺杀,诸位就等着瞧吧。”
赤壁大战中,曹操是用己之短,击敌之长,这次他要以己之长,击敌之短。曹操如今的优势之一,是拥有“天下智力”,帐下谋士智囊如云。针对曹军难以在渭河南岸扎营的情况,谋士娄圭献计:现在天气寒冷,可以把沙子堆砌成城墙,再用水浇灌,水结成冰,坚硬如铁石,如此城池一夜便可建成。
曹操采纳这一计策,用锦缎做了许多盛水的袋子。行动前,他设置许多疑兵,用以迷惑敌军,趁着敌军注意力转移,暗中以舟船载兵入渭水,提前搭好浮桥。到了晚间,士兵们沿着浮桥越过渭水,在到达南岸后,以夜色为掩护,先堆沙城,再把锦缎袋里装的水浇上去,等到天亮时,一座冰沙之城就建好了。
马超闻讯,连忙率部前来进攻,但面对着坚固的冰沙之城,再凶猛的骑兵冲锋都失去了施展的空间,挥着长矛,拿着弓箭的西凉勇士们像泄了气的皮球一般,只得怏怏而退。
离间计
关中诸将一方面欲战不得,求胜不能,另一方面自己又没有构筑工事,随时可能遭到袭击,可谓朝不保夕,众人对于反叛之举,均后悔不迭。经过商议,他们决定派使者向曹操求和,表示愿意将黄河以西的土地割让给曹操,以换取其撤军。
曹操西进的目的,不是只为了要那么一点土地,他是要彻底消灭关中诸将,将关中全部收入囊中,以便进一步图取汉中、巴蜀。关中诸将中,尤以马超攻击欲望最为强烈,不仅令曹操几度遇险,而且还差点破坏他的计划,这更使曹操必欲取之而后快,就唯恐留下隐患,从而给日后造成麻烦。
关中诸将的求和,理所当然遭到拒绝。公元211年11月,曹军全部渡过渭水,在渭水南岸同关西军形成了对峙局面。
马超等屡次挑战,曹操都置之不理,曹军依恃冰沙之城,愣是坚壁不出。此时的局面与潼关对阵时已大不相同,曹军占据主动,且无缺粮之虞,想坚持多长时间就坚持多长时间,而关西军在被对手由侧翼紧逼的情况下,却已陷入被动,同时也看不到速胜的希望。马超等人终于沉不住气了,他们再次向曹操纳质求和,表示除了原先的割地外,还可以再搭上将自己的儿子,将其送给曹操作为人质。这次曹操同意了,不过要求阵前会面,具体商谈相关细节。
双方暂时息兵休战,到了正式会面这一天,关西军方面由韩遂作为代表,出面在阵前与曹操进行交谈。
曹操和韩遂其实是老相识了。很多年前,曹操以孝廉的身份来到洛阳,认识了一位姓韩的老孝廉,老孝廉还带着他的儿子,后者就是韩遂。那时的韩遂和他父亲一样,老实木讷,土里土气,而且处处维护朝廷,当时的曹操则类似于以批评朝政为时髦的“愤青”,但谁能想到,韩遂日后却在西部反叛了。
西部到底发生了什么?“老实人”韩遂又经历了什么?这可能是年轻的曹操在惊讶之余,最想知道的吧。彼时的曹操血气方刚,常常幻想能在平叛战争中挂帅出征,得胜封侯,或许他也会设想,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他在阵前遇到韩遂,会是怎样一个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