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魏王曹操(143)

魏王曹操(143)

作者:关河五十州

一方面竭力隐藏代汉意图,强调自己对汉室的忠心,但另一方面,曹操又绝不肯因“虚名”而弃“实利”,对于政敌让他退出江湖的要求,他予以了坚决回击:无论你们怎么说,我都绝不会把权力交出来!天下形势仍然动荡不安,我不交权,既是为了我自己以及子孙的安全,同时更是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

“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曹操肯交出来的,就是朝廷所封食邑。他言不由衷地说,他的德行确实还够不上这样大的奖赏,为了减少别人的诽谤议论,同时也减轻身上所承受的压力,所以才决定将所封四县交出三县,食户三万交出两万。

看上去,似乎曹操还真吃了点亏,但仅仅几天之后,他就又借献帝之手,给他的三个儿子封了侯,并把他退回去的三县封邑给了这三个儿子。三县均属郡国所在重地,曹操以此作为邺城的屏障,在幽冀青三州建起了一道防线。

曹操之机智诡诈,真是超人一等,此事发生之后,很多人都发出了如此感慨。你看,他算盘打的有多精,左口袋掏出去,再从右口袋收进来,好话说尽,利益却丝毫都未受损。

曹操对此振振有辞,他说他早就在令文中讲清楚了:我曹某人可以不在乎名,不在乎利,但万一哪天我倒台了,别人报复我怎么办?我打算以我这几个儿子作为外援,保证不出一点意外。

曹操一个劲地往自个脸上贴金,但其实际做法则恰恰相反,而且为了加强和巩固自己的权力,确保内部稳定,他还要进一步加快代汉进程。

继承人

一般认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他开创霸业的第一步,改组中央政府,取消三公,自为丞相,用“换汤也换药”的办法架空汉室,则是完成了代汉的组织准备。从公元210年起,曹操开始进行代汉的思想准备,其标志就是发布了第一道求贤令。

在平定乌桓胜利之后以及在赤壁大战期间,曹操曾因骄傲自得,对招纳人才有所忽视,以致于把张松那样的奇才都拒之于门外。曹操此举,很容易被人看作是对以往失误的一次修正,但曹操的真正用意和重点却并不在此,而在求贤令中所宣示的“唯才是举”上。

当时的社会舆论特别是士大夫阶层,仍视篡汉为不忠不孝之举,就连被曹操视为心腹的荀彧都对此难以认同,赤壁大战后对曹操的各种批评和非议,其实也大多根源于此,这使曹操篡汉面临着巨大的阻力。为了冲淡人们思想上的忠孝观念,曹操便通过求贤令告诉世人:只要你有治国用兵的才能,你就是贤才,我就会让你做高官,至于你是市井小人也好,鸡鸣狗盗之徒也罢,甚至有不忠不孝的行为,一概没有关系!

求贤令同时还是一个逻辑推导链,从中可以推导出,像曹操及其子孙这样有着治国用兵大才的人,岂止做高官,就是做皇帝也没什么问题,因为有才便是一切,忠于朝廷与否,全都无所谓。

由于南征搁浅,此时的曹操已有自己不当皇帝,但扫清障碍铺好路,让儿子代汉的准备和打算。

曹操妻妾多,儿子也多,总共有二十五个。过去立嗣讲究先嫡后庶,先长后幼,曹操的长子原为曹昂,但因其已死于张绣叛乱,所以次子曹丕也就成了事实上的长子。

尽管如此,曹丕一开始并没有被曹操作为理所当然的继承人。

曹操理想中的继承人,应该德才兼备,文武双全。曹昂二十岁时被举为孝廉,二十一岁战死疆场,自然符合这一标准。其后被曹操看中的,则是年龄较小的曹冲,曹冲是“曹冲称象”故事的主角,从小就极为聪慧,可惜他也步大哥的后尘,十三岁时就生病死了。曹操极为难过,但是当曹丕前来劝慰他时,他却说:“曹冲死了是我的不幸,可这却是你们的幸运啊!”

曹操的意思很清楚,如果曹冲不死,你们这些大大小小的兄弟一个也没份继嗣,现在他死了,我也只好到你们中间挑选了。

曹操这话听在曹丕等人耳朵里,固然让人很不舒服,但却是实情。曹丕后来自己也承认,不管曹昂或曹冲哪一个活着,曹操都只会立他们两人中的一个为嗣子。

剩下的儿子中,曹彰体力过人,骑马射箭样样行,可就是不爱读书,其志向也只想做个将军。曹操不能勉强,只得作罢。

与曹彰相反,曹丕及其弟弟曹植原本都喜文而不好武,曹操为了督促他们练武,特地各赐兄弟俩一把经过多次冶炼加工的宝刀,名为“百辟刀”。曹丕、曹植都有心继嗣,在下了一番功夫之后,两人也都达到了曹操的要求,成为曹操的重点考察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