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只是小败仗,却是实力的证明,搀不得一点假。曹操原先碾压吴军的计划破灭,曹军的士气因此大受挫伤,曹操也不得不停止前进,将全部战船停靠到北岸乌林一侧,而周瑜则把战船停靠在南岸赤壁一侧,与曹军隔江对峙。
首战即负,终于让曹操意识到了己方的不足,最起码,士兵们先得在船上站得住啊,要不下一步怎么南渡与吴军作战?要想在短时间内通过训练解决这一问题,显然是不现实的,更何况,吴军就在对面虎视眈眈地盯着,随时都可能扑过来,也不容许你从容地组织训练。
曹操想到的办法,是用铁链或绳索等工具,将战船连结在一起,以此减少船身的摇晃,使其更加平稳。这么做了之后,士兵在船上就像在陆地上一样,感觉果然好多了。
此时曹军步骑也已陆续到达北岸,曹操同样令其在岸边驻扎。今天的乌林,有一处草木横生的山岗,名为“曹操湾”,据说就是曹操大营所在地。人们经过考证,推测曹操当年是以乌林的土丘和小山岗为大本营,建立起中心营盘和指挥机关,其大军则集体驻扎于长江北岸一线,水陆营寨,相互策应。
外行就是外行,曹操在乌林的布局存在着很大问题。他把战船连接起来,是只考虑了有利的一面,而没有顾及不利的一面。其实就算抛去火攻等外来危险因素,连接起来的战船,行动会方便吗?既不便于应急,也不便于进攻。士兵要在船上站稳,是需要有一个过程的,人为地把船只变成“陆地”,反而使他们得不到锻炼,最后菜鸟还是菜鸟,而且可能更菜。
此外,水陆寨可以彼此策应,却不宜靠得太近,曹操把水陆军都安排在岸边,实在不是一个高明的决定。妥善一点的做法,是应该让陆寨与水寨拉开适当距离,这样就不会因一处失利而牵动全局,而且在保持和发挥曹军善于陆战特长的同时,也仍能对水军进行呼应和支援。
诈降
曹吴两军隔江相望,曹操连锁战船的做法,很快就被吴军发现了。吴军方面也同时看破了曹操的用心,就是假如即时南渡作战的条件还不具备,便先用此法暂作休整,等冬尽春来,再谋进取。毕竟曹军还拥有数量上的优势,只要气候适宜,江面风浪不大,战船能保持相对平稳,他们仍有很大的取胜可能和空间。
曹操的想法是不错,但在精熟水战的吴军看来,其中却已经有着可资利用的破绽。曹操连锁战船,首尾相接,相当于是把水寨打造成了一座临时性的水上城郭,只不过这座水城是由战船所构成而已。战船是用木头做的,木头是可以用火烧的,周瑜的部将曹盖就此向周瑜建议,提出总体上敌众我寡,长时间相持对吴军不利,不如用火攻来击败曹军。
周瑜听后,认为是个好办法,立即采纳实行。
火攻战术确定后,就进入了实施阶段,即为实现火攻创造条件,首要其冲的问题是,如何才能接近曹军水寨,使火能烧着曹军战船。
直接冲过去,曹军必然要提防和派船只进行拦截,弄得不好,只会打草惊蛇,周瑜同黄盖等人商量,决定诈降。
诈降计的主角就是黄盖,他给曹操写了一封降书,并派人“偷偷地”将降书送至江北曹营。
后世演义中,说黄盖同时使用了苦肉计,让周瑜责罚自己,把自己打到皮开肉绽,进而取得曹操的信任,因此还留下一句谚语,“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其实那都是没影的事,不管你信还是不信,黄盖取得曹操的信任,凭的就是一封降书。
曹操生性狡诈,猜忌多疑,从来都是他骗别人,很少别人能骗得了他,如果黄盖使用花招,反而可能露出破绽。事实上,黄盖在降书中说的非常“诚恳”,他说我黄盖受孙氏厚恩,长期在江东担任将帅,主人待我不薄,但是现在大势所趋,东吴的将士官吏,不论见识高低,都明白,以江东的这区区人马,根本就无法抵挡你曹操的百万大军。
“只有周瑜、鲁肃偏狭浅薄,不明大势。现在黄盖归顺曹公,是从实际考虑的。”黄盖还表示,周瑜的军队其实很容易被摧垮,到曹吴两军再次交锋的时候,他愿意作为曹军内应,效命立功。
在日本的战国时代,丰臣秀吉征服各诸侯,据说凭借的就是利害而不是道德,他给诸侯们两条道路选择,一条抵抗,前景是没好果子吃,一条投降,结果是可以得到相应优待。曹操早期讨伐董卓时,遵循的理念或许是道德,但等到他独立发展,一步步向平定天下的目标进军时,则全凭利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