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魏王曹操(135)

魏王曹操(135)

作者:关河五十州

数十万曹军的日常消耗非常惊人,时间一长,光靠荆州当地租赋必然难以维持,即便江陵存粮较多,在军队耗费甚众的情况下,也只能坐吃山空,并非长久之计。于是曹操不得不再从冀州调运粮饷等物资,其间水陆辗转,需数千里行程,不仅耗时长,而且也给曹军造成了很大的负担和压力。

曹营中两个有先见之明的谋士,程昱认定孙权、刘备必然结盟,实际是预示了曹军东征作战将旷日持久,难以在短期内结束,而贾诩提出休兵安民的建议,则是看到了潜伏在曹军节节胜利表象下的隐忧和困难。如果曹操能够充分重视二人的意见,特别是采纳贾诩的建议,先安抚百姓,获取人心,站稳脚跟,就有可能逐步解决曹军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而将自己的劣势转为优势。

历史上其实曾有过相似的例子。楚汉战争时,韩信攻取赵国,直逼燕国,气势颇壮,但谋士李左车见将士疲惫,便建议韩信不要急于攻打燕国,而应在赵地休整部队,安抚士民,同时派人以兵威说降燕国。韩信听众其计,燕国果然不战而降。

曹操熟读兵书,不可能不知道韩信攻燕的典故,但此时的曹操已经忘乎所以,别说贾诩献计,就算是有兵家怪杰之称的李左车穿越过来,直接向他发出忠告,他恐怕都只会嗤之以鼻的吧。

只想其胜而未虑其败

如果曹操没有耐心使用贾诩的稳妥之策,他就应该速战速决,趁着粮饷不足等危机尚未全面爆发,曹军士气也还没有低落下去,先行解决已成惊弓之鸟的刘备,进而扼住夏口、樊口要冲之地。

夏口距孙权所在的柴桑已经不是很远,那样的话,形势将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可是曹操却没有这么做,直到给孙权下了战书,还在定定心心地等着孙权给他回信,指望对方能像公孙康那样低头服软。

这一耽搁,又是两个月过去了。利用这段时间,孙权、刘备不仅成功结盟,而且周瑜所率的部队也与刘军会师一处,组成了由周瑜统一指挥的孙刘联军。

到了此时,见孙权并未被他吓倒,曹操这才决定正式出兵。根据各方面线索,可以推测出,曹操的最初战略部署,至少是由三路分进合击:驻扎于汉、淮间的张辽、于禁、张郃等部,攻打孙刘联军的北部;以乐进、于禁为首的襄樊战区部队,攻打孙联联军的西部;曹操自率主力,沿长江水陆并进,攻打孙刘联军的南部。

事实上,由于急于求成,只想其胜而未虑其败,曹操在没有调动汉、淮间及襄樊部队的情况下,便独自率主力孤军冒进。一如周瑜事前所料,曹操的主力部队,并没有“水军八十万”或水陆军八十万,甚至在孤军冒进之后,别说二十几万,连预计中的十几万都没有了。

东征前,曹操还须以夏侯渊驻守江陵,以曹洪驻守襄阳,两地都需要留驻一定数量的兵马,在此之外的部队才能作为机动兵力使用。专家推断,参加东征的曹军实际仅为四万五千人,其中水军两万五千人,步骑两万人,行动的具体路线是,以江陵为起点,水军沿长江的荆江航段顺流东下,步骑则沿航道的北岸辗转东进,最后会攻夏口。

虽然是水陆并进,但曹军的侧重点仍在水军方面,这当然并不奇怪,孙刘联军以水军为主,水军必须靠水军对付,曹操的步骑就是再强,总也不能跑到水上去打。再者,古代长江水流浩荡,船只的承载量大,船速较快,即便是冬天,顺流而下每天也能达到百里,远远超过了陆地车马人行的速度,曹军要想求快,就得靠船,同时凭借水运,还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畜力以及所需粮草。另外,曹操所占荆襄各郡县均在长江以北,江南的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四郡虽被他纳入治下,但只是口头上表示臣服,尚未被实际控制,曹军从荆江航道顺流而下,可以乘势对它们进行镇抚,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

曹军离开江陵后,经公安东南先至巴丘,一到巴丘,曹操就接到报告,孙权突然率数万兵马进攻合肥。

合肥乃淮南重镇,扼中原门户,该城驻军主要由郡县壮丁组成,数量相当有限,战斗力也很弱,见孙权来袭,他们不敢迎战,结果被吴军包围在了城内。

曹操自己也疏忽了,没有估计到孙权会大举进攻合肥,他南征时安排的后方留守部队,主要用于保卫许都、洛阳等中原重镇,驻地距合肥都很远,合肥周围其它郡县也没有能力派遣多余兵马来救。曹操不能坐视不顾,只得在兵力捉襟见肘的情况下,硬是抽出千名骑兵,由部将张喜统率,紧急增援合肥。